柳暗花明又一村 澀水經驗災後重生模範
【大紀元8月21日報導】從921地震到88水災系列報導6(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21日電)921 地震前,它默默座落山中,老舊沒落;震災之後,它蛻變成散發紅茶香、陶土情的美麗社區,躋身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澀水經驗,或可帶給88水災的山農村一些鼓舞與激勵。
澀水,位處南投埔里鎮往日月潭中潭公路邊的1個山谷盆地,海拔約600公尺,面積60公頃,行政區屬於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7至9鄰,50幾戶人家、300多居民,長期以來多從事傳統農作,聚落建築以三合院及土角厝為主。
10年前,921暗夜突來的天搖地動,讓澀水老舊的房厝一夕之間倒了8成,面對家園變色、滿目瘡痍景象,居民曾經傷心驚懼、徬徨無助,但在彼此激勵、扶持下,社區意識和向心力逐漸凝聚,加上外來團隊及政府單位紛紛進駐協助,重建的腳步終於邁開。
921大地震對當地人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沈痛回憶,但也是個讓世人重新認識澀水的契機。澀水社區理事長蘇水定,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澀水的重建歷程與產業的改造發展。
面對88水災重建之路即將展開,雖然921震災與88水災的情況不盡相同,但蘇水定仍提供自身的經驗說,澀水重建的過程導入社區總體營造,居民經由共同討論凝聚共識,首先從統一房屋建築外觀,打造特色的鄉村風格開始,在災民同心協力努力下,1幢幢白屋、藍瓦、斜屋頂的歐風家園,以嶄新的風貌佇立重生。
社區環村道路原本只有3米寬,也由居民無償提供土地拓寬為6米;此外,配合社區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環溪步道、觀瀑步道、生態步道、觀景涼亭、親水公園,以及電線、電纜地下化等公共設施,在政府單位的整體規劃下陸續完工、完成改造。
蘇水定表示,家園重建的同時,社區產業的再造也積極展開。澀水地下有「白黏土」,山上有「阿薩姆紅茶」,都具有悠遠歷史及人文特色,居民決定找回老祖宗古老的燒陶文化,並重振衰微褪色的紅茶產業。
澀水地表下的白黏土,土質細膩,是製造陶藝品的優質原料,早期除了是鶯歌陶土的主要來源,澀水生產的陶器家用品也曾銷往外地,風光一時。
為了傳承澀水陶文化,社區打造了1座磚造柴窯,名為「澀水窯」,蘇水定並捐地興建陶藝教室,由國立工藝所開辦陶藝班,居民一起學習陶藝創作;出身澀水的鶯歌製陶師傅陳雄鎮,也毅然回到故鄉協助重振這項幾已失傳的古早產業。
居民將陶藝融入社區,除了家家戶戶門口豎立陶板信箱,在社區入口,也以大塊陶板共同創作入口意象,每塊陶板都烙印著居民的重建心情。
現在遊客來到澀水,不但可欣賞老師傅的陶藝創作,也可體驗DIY做陶樂趣,遊客也可從中領略、感受社區居民重建家園的堅韌生命力。
魚池鄉曾是「阿薩姆紅茶」的故鄉,日治時期的魚池紅茶,是台灣外銷的主力特產之一,也是日本天皇的「御用珍品」,在國際上與錫蘭紅茶、大吉嶺紅茶相提並論。
然而在市場競爭下,紅茶價格逐漸走下坡,尤其在民國70年前後,檳榔看俏,不少茶園被檳榔園取代,魚池紅茶陷入黯淡期,921震災前,1台斤紅茶只能賣到新台幣150元至200元。
不過,這場震災卻震出紅茶的新機,在政府及民間單位輔導下,居民凝聚復耕紅茶園的共識,以高品質的阿薩姆紅茶及茶改場魚池分場培育成功的台茶18號 (紅玉)重振紅茶產業,並改以人工採摘,朝有機栽培、精緻包裝轉型發展。
魚池紅茶產業的大復活,帶給澀水社區居民很好的利潤,也造就周邊產業的發展,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澀水四面環山,自然生態豐富,社區重建以「陶藝、紅茶、民宿村」為發展願景,在居民用心經營下,澀水在民國96年獲選為「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成為「怡然樂活」類的典範農村,目前已是「喝紅茶、玩陶土、體驗農村風情」的好去處。
「最近幾年,幾乎每天都有遊覽車進來,大日1天有時會有幾十台,現在連大陸客都住到社區來了!」談起澀水從一個沒人知曉的老舊小聚落,到震災重建成為遊客樂於體驗的精典農村,蘇水定難掩內心的感動。
「依我的概估,社區裡50棟厝,包括紅茶、民宿、餐飲、陶藝、竹炭等產業,1年的產值已有新台幣上億元!」蘇水定說,這是社區居民災後10年來,化危機為契機,以在地的韌性與生命力打拚創造的成果。
重建的故事在澀水社區、遊客間不斷的流傳著,當地成功的重建經驗,創造出農村再生契機。
「天無絕人之路」,蘇水定說,澀水在震災後得到政府及社會大眾的幫助,如今能夠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再站起來,除了居民的同心協力,事實上,產業的再造也是關鍵,因為沒有產業就很難永續經營。
也因此,面對南台灣許多傳統山農村毀於88水患,蘇水定說,「災難既然發生,就只有面對」,「希望他們能像澀水一樣再站起來!」澀水願意分享災後重建的經驗,並希望澀水重生的事實,可以帶給88災民一些鼓舞和啟發。
921 地震震出南投縣魚池鄉澀水社區紅茶的新生,居民凝聚復耕紅茶園的共識,以高品質的阿薩姆紅茶及台茶 18號(紅玉),成功重振紅茶產業。//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