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5日報導】88水災之水土保持省思系列3(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15日電)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這個打擊,凸顯治山防洪工程已並非阻擋滾滾洪水的萬靈丹,因此,加強預警與疏散及劃設洪氾區等非工程手段的同時並行,成為復建及減災的重要課題。
被稱為「88水災」的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在中南部山區降下創紀錄的雨量,累積雨量超過2000毫米以上的測量站,就多達15個之多,顯示這場豪雨的驚人程度已超乎想像。
這場無情的超大豪雨重創中南部多個縣市,山崩、橋斷、屋毀、人亡,許多村落甚至成為人間煉獄,慘絕人寰,怵目驚心,甚至連救災人員都英勇殉職,災害程度空前慘重。
面對這項無情的重大打擊,有人責難治山防洪工程不好或是未能發揮應有效果;也有人認為是超大雨量導致的天災。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系主任連惠邦分析,88水災的發生,自然與人為因素都有。自然因素包括河川上游山區地質破碎與地形陡峭,雨量集中且超大,以及下游沿海地區的低漥地形與潮汐因素。
在人為因素方面,他不諱言指出,部分民眾與河爭地,山區土地過度開發,以及排水系統維護不良,也是這場災害的原因之一。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說,中南部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設計,最高只到100年洪水重現期,而依據這次88水災的降雨量評估,包括高屏溪、曾文溪、八掌溪、濁水溪等主要河川的上游集水區,降雨量都已超過200年的洪水重現期,導致河川內外都是洪水,原有的防洪工程根本無從發揮完全的功能。
全球氣候變遷,出現局部地區暴雨或嚴重乾旱的情況已逐漸增多,88水災的超大降雨量對台灣而言,或許是空前,但未必絕後。連惠邦認為,這次的降雨量並非偶然,應該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所以,在後續的治山防洪對策上,應該把這種降雨量規模視為常態,始能有效防患未然。
88水災的慘痛教訓已凸顯現有的治山防洪工程無法完全阻擋強大的滾滾洪水,更不是抵擋洪水災害的萬靈丹。在治山防洪工作上,應記取經驗,重新調整治山防洪的方向與方法。
吳約西表示,降雨量超過200年洪水重現期標準可能會再度發生,現有中南部河川的防洪設計都無法因應。可是,若要將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提高至200年以上,甚至更高,勢必需要相當驚人的工程經費,也要使用到廣闊的土地,可行性似乎不高,也難以讓民眾接受。
同時,他說,就算是美國、日本等比台灣先進的國家,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也都只在200年以內,沒有國家會特別提高至300年或500年以上。
不過,吳約西坦承,中南部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最高只有100年,有些甚至不到50年,這種標準的確有值得檢討改進的空間,未來可以考慮提高至200年,讓水患災害得以大幅降低。
連惠邦也認為,大幅提高河川防洪保護標準並非上策,除了造成預算經費排擠效應外,超大的工程規模也會讓環境景觀顯得突兀。
根據連惠邦的觀察,台灣的治山防洪技術,已有世界水準的程度,而且政府多年來推動的治水工程,在88水災中也發揮一定的防禦效果,否則所引發的災害可能更甚於此。
水利署指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辦理的地區中,過去經常淹水的災區,包括高雄縣土庫排水系統;台南市鹿耳門顯宮地區、喜樹地區;台南縣將軍溪排水主幹線;嘉義縣四股、過溝及新塭地區;以及雲林縣新街排水等,這次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淹水情況,都比去年卡玫基颱風時大幅減輕,顯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已發揮預期的效果。
88水災救災過後,勢必要展開災區重建行動。有關治山防洪方面,學者都說,不能再墨守原來的作法,應以這次慘痛水災為師,除了政府的治山防洪工程必須提高強度與功能外,更需要同時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推動。
連惠邦指出,今後的治山防洪工作應本於專業判斷,儘量減少非專業的干涉,且要有工程並非萬能的認知,同時推動相關的非工程措施,包括減少土地開發、實施洪水管制或分配、建立避難疏散系統、發展預警系統、劃設洪氾區等。
水利署人員也贊同連惠邦的看法,表示非工程手段對治山防洪相當重要。吳約西說,許多村落位處土石流潛勢溪流附近,相當容易發生災害,除了預警機制需要加強外,民眾配合疏散也非常重要。惟有加強推動非工程手段的避難措施,才能因應未來天災的挑戰。
人未必能勝天,在氣候不斷異常與變遷的趨勢下,學者主張,治山防洪也要有非常的手段,除了繼續辦理治山防洪工程及提高防洪強度外,民眾的配合及非專業干涉的排除顯得相當重要。
事實上,如果繼續存在非技術面的影響,將使治山防洪成效難以發揮;因此,加強治山防洪工程設計及非工程手段的同時並行,在後續的復建及減災工作中,將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