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5日報導】88水災之水土保持省思系列1(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15日電)從「72水災」到「88水災」,再次凸顯山林病危的事實,學者專家建議,應落實「棄耕返林」,「生態工法」也有檢討空間。
由於山地超限利用的「病情」嚴重,致近來每逢風災豪雨,常爆發土石流等災情,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的88水災來看,似乎成了2004年敏督利颱風牽引西南氣流,豪大雨造成中部72水災悲慘場景的翻版。
在72水災強烈究責聲中,行政院當年推出「棄耕返林」政策,還收回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農場,宣示性展開高山復育工作,但前屏科大防災中心主任、現任台北縣政府農業局長蔡光榮認為,「棄耕返林」政策顯然未落實。
他表示,農民在山區不適當的土地種植茶樹、檳榔樹等作物,使山林難以涵養水源,作物收成的利益更難抵災害的損失,尤其是龐大復原費用及人命的損失。
水利問題專家、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認為,因公權力不能貫徹、沒有積極有力的跨部會協調機制,這是政府防災上最缺乏的兩大部分。
李鴻源表示,「棄耕返林」不應只是口號,其中還涉及危險地區不能開發或居住,若應遷村就應遷村,不能再鄉愿,若當初921震災後能將中橫封山復育,後續的災害或許就能減少許多;不論是遷村或封山等作為,都須有詳細配套的「遊戲規則」,規則明確了,才有利執行。
另一方面,國土管制或許沒有立即討論、實行的必要,而眼前必須搶修遭惡水衝破的堤防,過去因公共工程委員會力推及獲環保人士肯定的「生態工法」,卻遭到質疑及檢討的聲音。
李鴻源表示,國內生態工法技術仍不成熟,卻被部分人士一廂情願地認定所謂「生態工法」就是去混凝土,這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也讓防洪強度出現問題。
除防洪強度可能有問題外,陡坡防護能力也讓學者詬病,蔡光榮說,他從過去在學校教學時就反對生態工法,尤其是山坡地、野溪的護坡、護岸採生態工法,將讓沖刷更大,土地涵養及固床能力更差。
此外,蔡光榮更質疑國內廠商施作生態工法前,很少會確定工法所要保護的動植物對象,自然不可能作棲息地的生態調查,使得過度保護某一生態的結果,就是造成其他或本土生態的滅絕。
也因此,工程專家比較偏向緩坡施作,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李戎威表示,生態工法屬柔性工法,若河水流速每秒達3公尺以上,就不適合施作,尤其是在河水流向的「攻擊面」施作,不宜硬碰硬。
從新聞畫面來看,偌大的樓房,湍急凶猛的河水一樣輕鬆沖走,堤防應如何重建?李鴻源分析,堤防被衝破主因,在於降雨量大於工程設計量。
就學者觀點,只要設計周全,不一定非要某種工法不可,但學者也建議,現今風行的親水空間,設計上應適可而止,不宜太偏重,以避免作過頭,反而影響河防安全。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損害已成事實,現在最重要的,是政府與人民須認真面對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棄耕返林」政策可再檢討落實,而這也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