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數位時代重溫紙本喧嘩 親炙文學美麗哀愁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1日電)亞洲週刊評選「20 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前10名中,作家魯迅、老舍、張愛玲等,在上世紀30到40年代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當時文學雜誌的勃興,有不可忽視的功勞。

當時的中國大陸,政治與國際上不但有對日抗戰,還有國共紛爭,文學上則有左、右翼的論爭,五四運動與白話文運動的後續影響還餘波蕩漾。就在這動盪的大時代,激發許多文人與知識分子的創作靈感,或避亂抒懷,或憂國憂民,呈現了文學百家爭鳴的局面。

自古皆然,文學需要有承載與傳播的平台,各式文學雜誌在這時代紛紛創刊發行,吸引知識青年的目光,許多影響後世甚鉅的作家此時嶄露頭角,並在文學雜誌展現獨特的用心。

張愛玲曾在雜誌以手繪插圖搭配自己的小說,而曾在日本習醫,寫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的魯迅也曾不遺餘力引進外來裝幀藝術,「他不僅為一本書設計一張封面,還將裝幀的全部內容–扉頁、字體、正文排版、版式、紙張、裝訂等一系列工序,仔細推敲直到滿意為止」。

文學家們身體力行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創作,更關注雜誌品質,影響所及,不論是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甚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等,都藉文學雜誌在知識分子間流傳、思辨,形成文學史上的獨特景觀。

文學雜誌的興盛,除提供文學家創作的舞台,包括插畫家、漫畫家及廣告畫家也都有了發揮才藝的場域,如漫畫家豐子愷曾為雜誌手繪封面,一本「眉語」雜誌的鄭曼陀手繪裸女封面,也展現如希臘雕像般的唯美形象,反映當時的多元藝術風格。

值得珍惜的是,這些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文學雜誌,未因歷次的戰亂、動盪而亡佚,反而在台灣保留下來,就連較有地利之便的中國大陸藏書家都嘆自己的藏品數量未及「五四時代–近代文學期刊展」豐富,這是作家與讀者的幸福。

數位時代裡,電子書的可能性已引發無限想像,但紙本文學雜誌的眾聲喧嘩,亦能引人回味、低吟前人的文學風景,不論是美麗或哀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