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滄桑系列(1):歷史篇
【大紀元7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30日電)阿里山名列「台灣八景」之一,以日出、雲海、晚霞、神木、登山鐵道等「五奇」而聞名;其中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是日人為了搬運阿里山區廣大的原始檜木而闢設。
在阿里山鐵路服務50年的已故站長張新裕,生前曾對這條高山鐵路作過詳細調查,退休之後,完成著作「阿里山森林鐵路縱橫談」一書,成為記錄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重要參考典籍。
根據張新裕調查,阿里山森林鐵路早期的歷史,幾乎等同台灣的殖民史,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割讓台澎給日本;日本領台初期,即著手阿里山開發計畫,準備砍伐珍貴的紅檜,運回日本當高級建材。
台灣割讓的第二年(1896年),林圯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長齊藤音作,率領東京帝國大學助教、台灣總督府技手、大阪朝日新聞記者等27人探勘新高山(玉山),途中發現阿里山區有廣大的針葉林場,於是向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報告。
乃木希典根據齊藤音作的報告,研擬開發阿里山森林計畫。翌年,齊藤音作進一步深入阿里山區調查,發現原始森林中,盡是千年古木,於是再度向總督府報告。此後,總督府先後指派數批專家上山複勘,初估森林面積「十萬町步」、蓄積「一億尺締」。
日本內閣接獲台灣總督府的報告後,認為阿里山頗具開發價值,但因高山木材搬運困難,經多方考量後,於是擬定阿里山森林鐵道開發計畫。
1900年3月 ,日方初次調派鐵道部技手飯田豐二等專家上阿里山探勘。 1903年2月台灣總督府指派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負責開發及森林鐵道測量。1904年台灣總督府將編好的阿里山森林經營預算,送到日本帝國議會審議,但因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因財政緊縮而擱置。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帝國議會重新審議,於1906年通過阿里山森林開發案,由台灣總督府與大阪合資會社藤田組簽約開發,同年5月7日鐵道實測隊開始進行測量, 6月20日藤田組副社長藤田平太郎率員探勘阿里山,露宿現今的眠月山區。
當晚,藤田平太郎在靜思中,吟詩一首:「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枕石席苔散無跡,鳴泉當作舊時音。」
藤田平太郎並寫下當時景況:「古木蓊鬱畫尚晴,入夜傍石泉而宿,少焉,月出水鳴,一境幽靜,終夜不眠。」因而把當地命名為「眠月」,地名沿用至今。
1906年11月,嘉義廳技師小笠原富二郎上山勘查鐵道路線時,在森林中發現一棵紅檜巨木,估計有3000年樹齡,由於樹形巨大,因此敬為「神木」。可惜,阿里山神木於1997年7月1日的風雨中倒伏,3000年古木從此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