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海歸的社區理念遭遇中國特色的居委會現實
【大紀元7月3日訊】「海歸」回中國後幹什麼?那些發達國家除了技術以外,難道就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在中國派上用場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海歸們不僅僅是為了加入淘金熱潮,只要發達國家讓他們欽佩的不止是技術和管理,只要他們對發達國家的社會和人文有過起碼的興趣,思考過一些問題,相信他們會發現值得中國學習和參考的實在是太多了。但如果真要把這些東西付諸實施,那麼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真正把中國和發達國家相區別的,其實並不是技術和管理。
《中國青年報》近日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長篇報導,說的是一個從日本回國的海歸試圖把日本的社區工作移植到中國來的故事。這個叫張靖的海歸在日本留學了幾年,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一個名叫「公民館」的社區組織找到了她,因為她是女性,所以專門安排一個日本女人教她日語,穿和服,做日本點心,逢年過節還一起聚會,包餃子、吃月餅。在日本,幾乎每個縣城都有類似的組織。這些社區工作者都是響應政府號召,自發報名、免費服務的。除了幫助外國人,這些社區組織當然也參與社區管理,幫助鄰裏克服困難,解決矛盾。
應該說,中國有難以計數的海外留學生曾經在不同的國家有過和張靖類似的遭遇,不過這些幫助不一定都來自社區組織,也有可能是教會、慈善機構和其他非政府組織。
張靖的可貴之處是在接受了這種幫助後並沒有把它拋在腦後。她相信這種組織和這種工作對中國是有意義的,所以她回國後想把這套社區工作的理念應用到中國的現實,甚至為此辭掉了外企的工作。但如《中國青年報》所介紹的那樣,張靖的努力不但遭遇了不少尷尬,甚至不得不「妥協」。
張靖移植海外社工理念的努力始於通過社區工作者資格證書,然後到北京月壇街道一家居委會工作,後來又被選為居委會主任。當上居委會主任後,她很快就發現,這份工作和海外的社工有天壤之別。
首先,居委會主任是一個領政府薪水的「官」,無論你懷有什麼樣的理念,別人都把你當官來看,你所做的一切都和「義工」無關;其次,在發達國家,每個社區的居民都把和社區有關的事務看作自己的事務,一有需要居民們都會踴躍參與,而在中國,很多小區居民都是對自己單元以外的事情不聞不問的,自己單元裏可以美輪美奐,小區則是垃圾遍地無人過問;再次,居委會主任必須管理很多和義工毫無關系的事務,例如佩戴「治安巡邏」的紅袖章巡視大街小巷,這種在理論上是有危險的工作在發達國家只有佩戴武器的員警做才是合法的,絕對不會讓手無寸鐵的婦女老人去做;此外還有給居民發放免疫手冊這類事,在發達國家都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做並負責解釋的。
時間不長,滿懷抱負的張靖就發現,她從海外搬來的「先進方式」一旦落到具體事情上,立即就「和傳統的居委會主任並無二樣」。
實際上,張靖所遭遇的,是中國之所以和發達國家在GDP以外有天壤之別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發達國家的政府權力和社會自治之間有很清楚的界限。該政府管的政府管得有條有理,不會推給社會,因為政府是由全社會交的稅收來維持的;不該政府管的,社會和社區會行動起來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政府沒有權利插手。只有當這條界限被清楚地劃分出來之後,真正的公民意識才會產生。這是文明社會的社區理念和中國社會的居委會現實之間最根本的不同。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