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學術

老愚:教育絕境

【大紀元7月3日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中國的教育,那就是潰敗。產業化教育將中國拖入一場馬拉松式的賭局之中,被脅迫加入遊戲的皆成輸家,坐莊的席捲了所有的財富。

似乎有那麼一個「老大哥」——英國作家奧尼爾在名著《1984》裡塑造的「獨裁統治者」,一直在盯著我們,全體國民都通過螢光屏幕處於其嚴密監控之下,無條件地服從其旨意。 「不過,他的角色已經變成了精明的商人」。(見6月12日出版的《南都週刊》)

以優質資源做誘餌的莊家,制定了一整套遊戲規則,每一個環節皆明設或暗設機關,布下天羅地網,令參與者束手就擒。這與「老大哥」的控制手段如出一轍:單一的思維和需求導致單一的選擇。

通過意識形態審查與控制,以及經濟尋租的雙重扼制,實現了教育的專制。人的教育死了,掠奪開始了。

在教育的名義下,搞定一切。所有的人都是人質和籌碼。

求贏的目的論教育學與成功學,窒息了學子的心靈。他們大都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以考分機器的面目度過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父母們焦躁不安,傾注全力——精神和金錢,供養自己家庭以及家族的希望之芽。

全社會處於異常緊張的戰爭狀態,為每年一次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而操勞。

每一個考生的親人為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奔走於權柄之間,遷移落戶,風餐露宿,寄居他人屋簷之下,早起晚睡,接送,輔導,訓斥,犧牲節假日,放棄人生享受,為的只是後代完成跳龍門的壯舉。設計復算計,沒有心機的有了心機,有心機的成了人精。

在貌似唯一公平的平台上,誰也不願意先輸一程。有錢沒錢,都得咬緊牙關,走過這一偉大的長征。考上了名校,也只是稍稍鬆口氣,還有找工作,買房子,婚嫁諸事有待操勞。一代代就這樣老了,沒有人能看到苦難盡頭那一抹曙光。有詩人在二十年前曾經感嘆:為什麼我看到的總是父親的背影?

我們要走的是一個程序,一個只想採擷果實——畢業證的行為藝術。

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從未完整地發育過,獲得教育的滋養。無暇顧及自己身心的成長,鮮有時間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像力,從而確立安身立命的價值觀。目標在前,沒有當下。教育把孩子與自己的生命割裂開,把他們與生活和廣大的世界隔離開,他們在死寂的環境裡「記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試中出現的東西」(一個美國中學生的話)。

中國喪失了自己的孩子。

他們不會猶疑、徘徊,父母包辦設計好了他們可憐而偉大的一生。目標堅定——不是自己認可的;全心全意——不需要操別的心,父母已經包辦了他們的一切生活及生存雜事;唯我獨尊——他們是家庭的核心,一顰一笑決定著家庭的氣氛;冷漠世故,他們把一切都看穿了,故此不再有發自內心的熱情,世界與自己無關。他們是一座座孤島,長夜難明。

作為起點的大學,成了終點。放鬆,放縱,他們要把十多年壓抑的力比多發洩出來,要補償自己。性與就業,主宰了校園生活,對真理和智慧的探究,在功利性的目標前,變得如此卑微。可悲的或許是,很多人從來就沒有過求知的衝動,因為他們早就沒有了那種本能。

對成功學的信奉者而言,時間是無用的東西,他們更願意相信各種層出不窮的速成技巧,所以,在中國,教育常常就是騙子的產業。只要給出一個速成的目標,家長們很樂意掏癟自己的錢包。

教育製造的災難,正在由全社會來承受。

高考前夕,直接留學和棄考成為熱點話題。「攀升的棄考率,反映的一個邏輯是——高等教育相對投資價值的下降。」第二十五期《瞭望東方週刊》的社評指出,中國高等教育替代品的出現和高等教育產品自身預期的下降,是兩個主要原因。

高教大躍進所制造的產品——畢業生,已經成為中國維穩的不穩定因素。從鼓勵大學生做村官到鼓勵參軍,政府殫精竭慮。第二十一期《中國新聞週刊》以「新知青運動」為題,介紹了幾位大學生村官的現狀,在精英匱乏的農村,他們未改變什麼,卻往往被改變著。一滴水撒進大地,孤獨的是水。他們並不想把根紮在農村,那只是人生的一個過渡,被動選擇的他們,期待著服務期滿後的工作前景。從2008年開始的十萬大學生村官計劃,顯然需要面對龐大的就業缺口。「在行政資源有限的背景下這樣的出口能有多寬,未為可知。」持續增長的待業數量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問題是,支持大學生社會就業的政策,無意間在和農民工爭奪飯碗。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專家對《新世紀週刊》記者說,參軍這項緩兵之計堵死了農民的路子,把大學生當人才培養當農民工用,最後的結果就是「讀書無用論」觀念的抬頭。

災難的源頭在大學。第十三期《財經》雜誌指出,大學生就業難根源在學校,因為他們不考慮社會需要:專業人數過多,專業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高等教育的定位與產業解構的需要錯位」。在毛入學率高達22%的中國,學校家長和學生,依舊是原有的精英意識。「普通專科學校也向培養高級人才的方向靠攏」。據統計,全國有326所學校設立經濟學專業,510所設立法學專業。

1999年以來,本為延緩就業壓力而實行的緩兵之計——擴招,製造了巨大的教育泡沫,置師資和需求於不顧的高等教育大躍進,促使院校攀比式升級,一個專科院校短短數年就可以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專業同質化,教育過剩。師資不足,生源素質下降,專業設置脫離需要,在人保部勞動科學研究所主任張麗賓看來,這些因素造成「地方院校走出來的專科學生成了真正就業困難的大學生」。

聰明人借助泡沫大發其財。以獨立相標榜的大學排行榜就是一例。

6月22日出版的《時代週報》報導,身份不明的武書連收取多所高校「贊助費」,使其排序靠前。互相利用的結果,依據此民間排行榜選擇學校的考生,掉進了謊言的陷阱。

在我看來,第十七期《新世紀週刊》所作的「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這個由畢業生對母校打分所建立的排行,可以充當選擇學校及專業考生的參考。在今年的榜單上,上海交大獨佔鰲頭,前十名中有六所出自長三角地區,記者分析乃是得力於該地更豐富的就業機會;高校擴張最瘋狂的武漢,大學生總數已經超過京滬兩地,達百萬之眾,但簽約率僅有兩成,就業形勢最為嚴峻。該榜最有吸引力的一個子榜或許是「工作收入薪酬排名」,名列前二十名的復旦等高校臉上有光了。

大學資格爭奪戰醜聞迭出。繼《中國青年報》揭露吉林松原高考瘋狂作弊後,《瞭望東方週刊》記者深入採訪,為我們細緻描繪了一幅驚心動魄的群丑圖。當地的作弊,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高考作弊公然以產業化的姿態挑戰道德極限:從戶口遷移、集體抄襲到使用高科技作弊器,一條龍服務迅捷便利。監考形同虛設,教師參與販賣作弊機,人們的羞恥感罪惡感蕩然無存。他們唯一的集體快感或許是,以己之獲利,鯨吞了屬於他人的資源和未來。2008 年,該市600分以上的考生超過了該省兩個大城市長春和吉林的總和。

諸多高考醜聞無一不在證明:大學資格成為掠奪最激烈的一塊領地。原因在於,這是全社會能爭奪的唯一一塊公共資源。對每一個家庭而言,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這是改變命運的天梯。

考上大學之前的日子是可怕的。每一所學校幾乎都類似於集中營。壓抑的氣氛令孩子們終生難忘。那種殘酷是滲入骨髓的。第二十三期《新民週刊》報導了一個13歲上海少女的自殺事件。精神折磨徹底擊潰了一個少女。可怕的是,學生大都不願作證,記者費盡周章才找到三個肯說話的學生,還原了那堂致命訓話的核心。該不幸事件的癥結在於,升學指標造成教師心理失控,把壓力轉移到無辜的學生身上。處在壓力和焦慮中的學生,恰似一座活火山,隨時會噴薄而出。

在上中學之前,奧數與英語,猶如兩條毒蛇,纏住了每一個家庭。追求智慧的東西變成了加分工具,機巧取代了對未知的探求;外語取代母語,成為荒誕而實用的敲門磚。

教育學者楊東平教授不明白,影響學生健康和家庭經濟的壞事,為何就不能得到糾正呢?利益主體乃龐然大物,只有如此,他們才能保證其壟斷收入。越大越急迫的問題,越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拖延下去。所有的人為災難到最後都不會有真正的責任人。

這種教育走到自己的終點了嗎?

敏銳的《新週刊》這次選對了題目:《無法成人——中國人的成長鏈》。作家胡小同不無諷刺地寫道:求學越來越早,成家越來越晚,畢業越來越難找到工作。一切「為了孩子」的中國父母是中國孩子無法成人的根源。

缺乏生氣的學生們的臉,焦慮而嚴酷的教師的臉,執著又茫然的父母的臉,為中國打上了難以輕鬆的底色。被譏諷為中國式母親和中國式父親的中國家長們,只有當你們走出了成功學的魔咒,遊戲才或許可以終結。

讓我們記住台灣大學校長的話:「大學是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 「學生具有良好的品性,社會的良心堡壘就更加堅固」。(見第十三期《南風窗》)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孩子丟失了良好的品性,即使上了再好的大學也沒用。一個不能自己選擇道路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

──轉自《作者博客》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