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縣市升格勢力位移 台版葉爾欽再現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7日報導】5都17縣的明天系列報導6-5(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27日電)1994年台灣首次省長選舉,宋楚瑜風光勝出,然而地方首長功高震主、聲勢直逼中央的「葉爾欽效應」,也造成中央與地方長達4年的緊張關係。2010年底,台灣新的行政區劃到位,「5都17縣」解構的不只是行政區域,也牽動政治勢力的位移,「台版葉爾欽」是否會再次出現?

15年前那場省長選舉落幕之後,理論大師林濁水就斷言,中央政府只比台灣省多了台北市、高雄市兩個直轄市;「國與省幾乎一樣大,能不出問題嗎?」如今他再度預言:未來一旦「北北基」合併,這個人口總數700萬(約佔全台1/3)、創稅能力提升、富敵半個台灣的台北都,「恐怕連中央也管不動」。

林濁水從數字分析,北市人口262萬、北縣384萬、台中縣市262萬、高雄縣市276萬、台南縣市187萬,5都的格局與規模沒有太大的差別,應不至於產生特別強大的力量,但為了搶更多的統籌分配款,5都可能勾心鬥角,「如果資源擺不平,就算升格還是會吵」。

放眼先進民主國家,少有單一地區人口超過全國的1/5或1/6,日本人口1億多,首都東京都人口1000多萬人;法國人口6、7000萬,首都巴黎地區人口1000多萬人;城市如此的政經實力舉足輕重,巴黎市長甚至被視為當然的法國總統候選人。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認為,從政治現實來看,一如法國總統選舉的「巴黎現象」,由於北、高兩直轄市長長期以來獲得社會較多的關注、能見度高,不難想像5都17縣成形後,台灣也會出現「霸侯現象」,即在5都首長內出現總統候選人。

「葉爾欽效應有什麼好擔心?」台中市長胡志強認為,既然縣市合併著眼的是經濟發展,如果能將地方治理得好、獲得民眾支持,為什麼地方首長不能成為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大力推崇縣市改制對台灣絕對是利多的胡志強,引用美國城市學者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的「超級區域」的概念指出:全世界先進國家多半都是由一個大都市帶動周邊縣市發展;因為「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就沒有地位!」

7月成功舉辦的高雄世運,想展現的就是城市競爭力。根據高雄市研考會的民調,世運籌備期間,市長陳菊就獲得76%市民的支持,更有高達81.5%受訪者認為身為高雄市民是光榮的事。

志在高雄市縣合併後首任首長的陳菊說,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雖然比不上歐美老牌民主國家,但不至於像解體後的前蘇聯。台北、高雄、台中都是3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葉爾欽效應」是否浮現,端視中央政府對待地方的態度,「關鍵在溝通」,如果推動政策前先和地方溝通、達成共識,自然不會有「葉爾欽效應」。

陳菊話說得含蓄,但也正呼應陳朝建的分析:「5都首長政治權重提升,說話份量更甚以往,加上民意的背書,政治地位不會亞於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

明年底啟動台灣60年來最大規模的行政區域重劃,改變的不只是縣市的版圖,政治勢力的板塊也在無形中位移。如何讓5都平衡運作,中央政府勢必得扮演重要角色。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樂觀認為,有好的管理機制就不致出現地方與中央抗衡的局面。未來行政區劃法、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三足鼎立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中央政府好比是公司的老闆,地方政府是公司的經理。任何資源權力的移動仍需老闆授權,「畢竟老闆是老闆、經理還是經理」。

儘管如此,熟稔地方派系人士分析,縣市合併升格後,任何角逐百里侯寶座者,不但具有深耕地方派系的草根能力,更坐擁跨區域性的政治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挾地方以令中央」恐怕是避免不了的戲碼。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就剴切提醒,縣市升格的目標:一是國家競爭力、二是國民平等、三是行政效率;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應著眼與紐約、上海、東京等世界級的大都會競爭,千萬不能在縣市合併升格後,反成為5都首長與中央政府的內部競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