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柔弱辨析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樣,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對於老子的這段經典論述,自古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見不同觀點不一,爭論與異議都是正常的。
然而聽了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中的一番演說,卻著實讓人如哽在喉欲欲諍無聲欲哭無淚。面對眾多年輕學子,易中天教授蓋棺定論般評判道:「老子是個最大的野心家,他的所謂無為是無為真有為,其真實目的是無不為。」「老子的人生哲學是弱者哲學,天擇物竟,弱者適存。」
眾所周知,老子講的無為是講的天道,「道常無為,而為不為。」並非老子要以無為之術來爭君王作霸主豪取天下,何為野心之有?老子講的聖人之治,是講真正悟得天道的聖人,當虛淨眾生心理,充實百姓肚腹,減弱世人欲志,增強國民體骨,使民眾不生奸智不起貪慾,使聰明巧智者不敢胡作非為,無為而治天下。
易中天教授身為國學大師竟以如此拙劣的政治謾罵式的口吻來評論古賢聖人的無為思想令人歎為觀止。真不知是國學專家沒看懂老子的道德經還是別具用心,與此不做評價也罷。倒是易教授的「天擇物竟,弱者適存」這一強加於老子的哲學觀點很值得廣大受眾償析商榷。
乍一聽來,易中天教授的觀點似乎公允有據中肯貼切並具足了哲學韻味,但實際上是差之一字謬之千里的概念輪換和本質曲解。
易中天謂之的「弱者」,不是老子講的「柔弱」。二者有著一定程度的相近之意卻絕不是哲學同義詞,且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本質區別。
弱者乃指處於弱勢地位或弱勢狀態的物或人。柔弱有弱一層面的含義,但卻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弱,更不是堅強的反義詞軟弱,不是勇敢的反義詞怯懦,不是強盛的反義詞微弱。
嚴格的說,弱根本就不能作為柔弱的代名詞。
柔弱一詞,弱是外延,柔是內涵;弱是表象,柔是本質;弱是一般現象的狀態,柔是突出風格與特徵。看似弱的外表,卻內含著極為穩健厚重的柔的哲學骨架:柔軟順應,低調中和,善良謙讓,擔當承受,堅韌不拔,忍耐付出,溫和大度。
正是由於柔的這種本質特徵,故而下可厚德載物,潤育天地人間昂然向上的蓬勃生機,上可同化於宇宙的最高特性,因此得到了「損1而補不足」的天之道的扶持。所以,它代表了昂然延綿的生命,不絕向上的生機,無形無不存的大道,莊嚴永恆的真理。
老子以水為例,講生命及其存在的法則,講大自然的規律和天地間萬物延生發展的本質,講大道無形無不存無為無不為的神聖莊嚴。
水如此,人亦然。上善若水。
知柔弱者可長久,逞剛強者易折傷。人應如柔弱的水般為人處世。
弱者雖生之於弱勢群體存之於弱勢環境,若能逆來順受,隨方就圓,隨欲而安,隨其自然,那麼雖清貧卻能心安理得知足常樂,雖平凡卻能溫和清談平然泰然,雖貧困卻能獨善其身天長地久,修得一身浩然正氣煉就一副錚錚硬骨。
強者循於此理,通達則可惠及四方懸壺濟世,而能受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江山社稷,可為一國君主,能引過自興,代民受不詳之殃者,可以王有天下。
得天下者,治國安邦當遵聖人之治,順應天道,不立苛致,大功而不居,利萬方而不爭,祥和惠及百姓,恩澤降於四野,無為而治天下。
修煉者悟得此理,身體力行如水之上善,便已懷得與天地同春之大道,並在不斷修煉悟道中昇華而修得圓滿終獲生命的天國境界之永恆。
水性柔弱軟順,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決之則行。但水也是有威嚴的:可懷山襄陵,可磨鐵消銅,可滴水穿石,可脆骨拉朽,可蕩垢滌污。一杯水,任爾棄之高擱潑之塵埃蓄之瓶罐,而當你被拋於洶湧澎湃的大江長河之上,身陷浩瀚無際的萬傾海濤之中時,其威嚴二字便似如雷貫耳了。
大道無形無為,也是有威嚴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一時一事,任爾逆經叛道欺師滅祖,任爾迫害良民魚肉百姓,任爾污陷天法辱罵神明,而當天道應,天網收時,邪惡與陰謀,狂妄與無知,叛逆與奸佞, 一切都只能萬劫不復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