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英雄:顧玉玲文藝舖底堅執社運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8日電)18 年前,她是野百合學運校際代表,後來成了知名的全職工運者,去年她寫「我們」,又多了台北文學年金得主的封號,重拾18歲以前的文藝少女身分,她就是顧玉玲。

高中時期的顧玉玲熱愛文學,從嘉義北上進入輔仁大學英語系,參加的社團是文學社。不過,顧玉玲說,輔大文學社其實很不文學,不僅讀左派的書,還到處參加環保運動。她當社長時,指導老師是長年從事社運的前台北市勞工局長鄭村棋,最後文學社「一小撮同學們」還參加野百合運動。

顧玉玲是「野百合學運世代」出來的知識分子,但她沒走入政壇,而在畢業後選擇一條辛苦的路,全職投入沒錢、沒人且難以得到掌聲的工運─從自立報系工會秘書、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傷協會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而且一路走了18年。

很長一段時間,見到顧玉玲的場合,若不是聲嘶力竭,就是悲苦的。

在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9年,她幫助RCA罹癌女工爭取職業病認定,將原本因環保議題而受到矚目的RCA案,增添對女性的關注。她揭露從鷹架上跌落導致癱瘓的工人,因為沒勞保得不到理賠,但也沒錢與雇主打官司爭權益。

為了讓外界了解每年上演、卻隱沒在台灣各角落工傷者的痛,也為凝聚工傷者家屬,她籌畫「工殤春祭」,用一場又一場宗教法會,軟性呈現難以一一訴說的故事。

種種的努力,終於讓工運者擬出的「職業災害保護法」,以「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的折衷面貌完成立法。

前些年,顧玉玲的工作據點移到中山北路三段小巷子的老公寓,不遠處是徜徉在藍天綠地間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距離更近的是每週日聚集眾多菲律賓勞工的聖多福教堂。

她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理事長,關注移工 (外勞)議題,和伙伴們除了服務個案,也協助受限於法令無法自組工會的外勞成立團體,創造屬於他們的發聲管道。去年,她將這段歷程寫下「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現在的顧玉玲,42歲,一腳踏進文壇,剪去具有文藝氣息的長髮,不變的是講話語調仍帶有堅定的溫柔。

作家唐諾推薦「我們」這本書時寫到,「實在很難相信這才是顧玉玲正正式式所寫的第一本書」。顧玉玲說,連恩師鄭村棋看了書都對她說,「我以前怎麼不知道你會寫書」。

其實在「我們」之前,顧玉玲就常寫,但因為平日有忙不完的輔導、勞教、演講、街頭運動等工運事務,她都是以單篇文章呈現對工運的觀察。例如寫外勞故事的「逃」,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寫工傷家屬的「烈女」,獲懷恩文學獎評審獎。

這回她下定決心寫15萬字關於移工的故事,顧玉玲的答案坦白到讓人很難接話,「為了賺獎金啊!」連故事題材的選擇,她也說,「如果不是在這個位置(TIWA理事長),我也許不是寫移工。」

「看到台北市文化局的獎勵計畫,我們辦公室就開會,決定我來寫」。寫書通常需要幾個月沈澱,不過工運團體錢少、人少,哪有「浪費」的本錢,於是顧玉玲的「寫作假」是每週1天不必進辦公室。

雖說「我們」的創作動力來自籌措房租的迫切性,但在下筆時,顧玉玲說,不僅每段移工故事都讓她寫到欲罷不能,而且觸動她回顧自己─隨國民政府軍隊移台的父親、她從嘉義到台北定居的島內移動等,於是她將自己也寫進故事裡。

但坦白背後的事實更令人心酸。「你知道嗎,我們平常寫1個企劃案,4萬、5萬,台北文學年金是40萬」。新台幣40萬元代表他們未來兩年辦公室房租有著落,而且她捐出全部版稅收入,還可持續挹注協會運作。

就像很多社運工作者一樣,在決定投入運動那一刻,就勢必要犧牲許多「身外之物」,錢賺得比工人少,沒有退休金,知識分子的優勢也會隨時間流失。

大學時代的顧玉玲原本想出國繼續攻讀學位,如果按照「正常」的途徑走,現在也許執教鞭,也許進入政壇,無論如何,至少不需像現在這麼辛苦。不過,顧玉玲不認為自己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犧牲」、「放棄」了什麼。

投入工運,她說,讓她在大學剛啟蒙的左翼思想「正好有實踐的機會」,而且「我從來沒在主流市場,既然沒機會過好日子,也就沒放棄什麼。」「做我想做的事,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機會。」

只是當顧玉玲想起過世的父親時,淚水忍不住在眼眶直打轉,「父親是動盪時代出來的人,也許希望我有平穩的日子」。但她相信父親會支持她,「父親一生無法隨心所欲,他欣賞我有自己的主見,是個勇於嘗試的小孩。」

問她覺得這些年最困難的是什麼?顧玉玲想了好久,竟然找不到答案。她說,「你知道嗎,我的膽子很大,遇到事情絕不放棄。」

處在逆境卻不覺得苦,或許這就是社運工作者的浪漫。980718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我知道一個檢察官無法讓社會不再有犯罪,但我一直告訴自己,法律必須符合人情,否則就只是有錢人避罪的工具」。出身貧寒家庭且本身曾患有罕見疾病的基隆地檢署主任檢察官俞秀端,一語道出身處對立社會的司法人心聲。
  • 創業第一年,燒掉新台幣8000萬元,營業額卻只有區區5萬元。在長官力挺下,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靠著2000萬元資金翻身;現在公司年營收35億元,2003年起每年都賺進1個資本額。不過,這還不是林坤正最得意的事。
  •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 5日電)「包好的水餃,每一顆都要能夠站起來,而且要給人正在微笑的感覺。」從資訊科技經理人轉行賣水餃,楊志宏只希望把「咬到一口好吃水餃」給人的幸福滋味,傳遞到各個角落。
  •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7日專電)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政府今天決定撤出土耳其一項可能破壞環境、歷史遺址與居民人權的大型水壩興建計畫,環保社運團體視為一大勝利。
  •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1日電)他從小吃慣了苦,習於苦中作樂,不放棄希望;現在雖然擔任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最懷念的還是捉田鼠的日子。
  •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12日電)從竹笛演奏到製笛專業,自1995年到2008年舉辦了19場「當代中國竹笛名家名曲演奏會」,林谷珍經營樂器生意、國樂團,又舉辦演奏會,即便已經為此賠了一棟房子,但他堅持還要繼續做,只因這些事「有興趣」、「有意義」。
  • (中央社記者杜宇雯、陳亦偉台北13日電)台北地檢署6月間將去年聲援「野草莓」的2名教授依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數十名教授、社運人士今天以公開自首的方式,聲援遭起訴的2名教授,並抗議現行集遊法。
  • 【大紀元7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百餘位來自學界、社運界人士昨發起「百人自首,終結集遊惡法」行動,聲援因集遊法被起訴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教授林佳範,並強調若李、林有罪,他們同樣有罪,因此要以自首行動對抗寒蟬效應,終結集遊惡法。
  •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北報導)中研院、台大、清大、交大、政大、成大等校教師與社運工作者上百人,以及義務律師團超過50位,昨日發起「我要自首,抗議集遊惡法,聲援李、林兩位教授」行動,盼以自首行動突顯集遊法問題。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