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3日訊】從日軍打出七七事變的第一記槍響,七十二年來蘆溝橋上的石獅子靜默地凝望著戰亂中的風雲,見證著國民政府軍為了保衛民族命脈,展開八年浴血的抗日戰爭;也看著共黨紅軍暗中助日侵華,一步步趁勢坐大。
在國軍英烈灑出如花鮮血奮勇死守的大小戰役中,一九三七年底的南京保衛戰是一齣戰略及政治上脫軌上演的悲劇——在國民政府軍與日軍的戰略計畫之外,兩個共黨特務拉開了三十萬顆中國人頭顱落地的悲劇序幕。
苦戰八年最終勝利,共產黨卻竄改歷史謊稱「共產黨是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中流砥柱」,大肆吹噓抗日戰爭時的豐功偉業。石獅子依舊無言靜觀,但親歷抗日戰爭,見證共黨竊奪政權、神州赤化的國軍官兵必然要發聲,著書還原歷史,不容青史盡成灰。
見證亂世 不容青史盡成灰
著書還原歷史
文◎ 陳柏年
入伍國民黨四十軍的楊濬彥。(楊濬彥提供)
歷經當兵、被另一軍隊強行拉兵囚禁後逃亡,楊濬彥如願入伍國民黨戰功烜赫的四十軍,迎接光榮的抗戰勝利,卻又親見神州盡赤的悲劇。為了還原歷史,他自費出版抗戰史實的著作,為國家民族留下一面可資思索、憑據的明鏡。
步入楊濬彥先生的家中,最醒目的一面牆上,掛著國父孫中山、先總統蔣中正的遺照。這樣的擺設在今日看來非常突兀,卻是多年前臺灣各公共場域、中小學教室必置的畫面,也是楊濬彥前半生的動亂風雲裏,堅定帶領一代忠黨愛國的中國人,歷經抗日驚濤駭浪後,安穩定居、打造民主堡壘的精神象徵。時值今日,或許歷經了紛紛擾擾、政黨與民主意見的洗禮,一代中國人追赴偉大理念、赤誠保家衛國的精神價值,才更使人動容。
楊濬彥於民國十五年出生於河南洧川縣的苗庄,五歲喪父,自幼受拜神行善,勞苦無怨的母親影響很深。他描述母親:「容忍性很強,正直而有氣節。」
楊濬彥從小長養一種君子溫藹的骨氣,就讀私塾四年,成績數一數二,毛筆字頻得老師讚美。家中困難,也從不願巴攀富家公子,因此中輟無悔。有一回因家貧,受一位富親戚奚落,回家途中憤而對母親說:「再也不去那位親戚家了。」母親也慷慨地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去了,咱們家窮,窮要窮得有骨氣,不向人家低三下四。」
由於戰事逼近,年歲難過,於是楊濬彥只有在十五歲時拜別母親,出外謀生計。豈知從此再沒回到家鄉,直到半世紀兩岸開放之後。
半生戎馬 一根火柴決定命運
楊濬彥回憶自己戎馬半生,說:「我從當兵起就吃公家飯,一九四四年秋冬間入伍。第一次作戰幾乎粉身碎骨,我在那當監視兵,到中午,看到兩架飛機丟炸彈,我趕快爬走,還好有一個溝讓我趴下掩護,那個砲彈就炸在我剛才站的地方!我後面二、三個人都被炸死掉。」
國軍在南運河架設浮橋,準備渡河迎敵。(新紀元資料室)
初入伍的楊濬彥備受長官賞識,軍旅生涯正要崛起,卻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遭共產黨新七軍在行軍落單的情況下,以「捉逃兵」的污名,拳打腳踢下擄去營隊當兵。楊濬彥被迫背著重裝,在濕漉漉的雨天行軍,穿著草鞋在猶如泥湯的道上行走七、八天,結果一到營地,就發高燒並患重痢疾。認份的他本來想到哪當兵都一樣,卻發生了一件事使他改變主意:
「不想,這時有一件缺乏人性的事發生,使我立誓要逃出新七軍這個仇軍!」
原來當時的楊濬彥,虛弱到身體不能站立。一天半夜十分口渴,要求副班長給他火柴燒水喝,卻遭到怒斥:「半夜三更,哪來的火柴!?」楊濬彥說:「如果真的沒有,我也不會怪他們的,可是不到十分鐘,擦地一聲他們用火柴吸菸,這一下可傷透我的心了!」他恨怒地說:「我死也不做新七軍的鬼!」
就這樣,他計畫要逃出新七軍的部隊。病了多日的他,就在第二天早上到後院砍了一枝木棍做拐杖,當日半夜走出營隊。不多久共軍四出搜捕,他驚險躲過,兩次求援路上人家,竟都是家鄉河南洧川人,受到熱情保護。好不容易與哥哥嫂嫂相遇,他們見到楊濬彥瘦弱的樣子都哭起來了!他們並且惶然對楊濬彥說,因為治病,把他當兵所領的錢都用罄了。楊濬彥聞言並無驚怪,反而安慰他們說:「治病要緊,錢用完了,病也好了,不要再為這個煩惱不安。」
爾後,楊濬彥只得在麵店以伙計維生一段時間,終能如願入伍國民黨戰功烜赫的四十軍。然而好景不常,他親見國民黨大裁軍的錯誤政策,致使國民黨軍隊眾多裁軍士兵誤信共黨宣傳,倒入赤流之中。
痛見大陸淪陷 兵敗如山倒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艱苦領導全國軍民對日抗戰八年,終於獲得光榮勝利,卻在短短四年中葬送神州,憾然退守臺灣。關於這段史實,親臨其事的楊濬彥異常感慨: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軍戰艦「密蘇里」號上舉行。(AFP)
「為什麼心理戰鬥意志很重要啊?沒有戰鬥意志,不能打那個仗。對日本、對外國人作戰那時候是國仇家恨。尤其南京大屠殺,軍官們恨之入骨啊,所以對日本作戰時士氣高得很!再苦也能受得了。但是一到共產黨來,成天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國民黨貪污、好戰』,就這樣講起壞話。所以到了徐蚌會戰的時候,敗局都已經形成了。」
在楊濬彥的書中,清楚列出共黨竊權成功的原因:一為抗日戰後,俄共占領東北三省,將大量接收日軍的輕重武器與美援俄軍的武器(可裝備兩百萬軍隊),大量支援共黨軍備並派專人訓練,使共黨不費吹灰之力即擁有優勢軍力。兼以美國總統杜魯門聽信共黨宣傳,斷絕對華援助,逼迫國民政府停戰、和談、建立聯合政府,大量裁軍。
再加上共黨宣傳與間諜的滲透,使國民黨軍心潰散,兵敗如山倒。楊濬彥痛心訴說當時撤軍政策的失誤,素以黨國為家的士兵,以領取微薄遣散費被解職了,頓失所依,反而大量被共軍吸收:「他們想抗戰勝利了,領三個月糧餉路費,一個月才幾個錢?沒有作戰任務就馬上拆掉一個師,就這樣失業了,怎麼回家?士兵都放聲大哭,那哭聲很悲哀。就這樣。這個四十師的兵都跑光了,沒有幾個到第六路十三軍。」「共產黨他們不裁軍,喊出『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的口號,所以很多士兵都投靠到他那裏去了。到最後,國民黨沒有兵可以打仗。一個將軍、團長,師長,那都要經驗的啊!這些營長、團長、師長、參謀長這些人,是容易訓練嗎?可是一下子就被裁去兩百多萬的軍隊。」
共產黨在國民政府艱苦抗日的八年間趁勢壯大,神州在四年後痛遭赤化。圖為一九四九年五月二日,一艘載滿國民政府軍隊的船隻正從上海往南方撤退。(AFP)
就這樣,國民黨節節敗退。後來,楊濬彥在對共黨作戰中腿受傷,再次不幸淪入共黨之手,但他置生死於度外,喝斥隨行同伴不應變節、當面嘲諷共黨貪兵掠奪錢財的卑劣行為;而當他在臺灣擔任人稱「肥缺」的公職時,亦能清高自守,從不索取當時視為慣例的回扣與不義之財,可謂體現了文人少見的風範。
時代動亂下的命運際會
在楊濬彥的自傳書籍《我的故事》中,特別對他年輕時,幾段有情無緣的女子描述,使人對於戰亂中的命運弄人感觸良多。
當他在十五、十六歲時,在學堂隨同一位善良忠厚、溫文儒雅的私塾老師學習。與同在就讀的私塾先生之女,有著一種淡淡的情愫。彼女容貌清麗,個性溫婉。據他所知,對方也曾託人說親,但是因為自己家中貧困,被母親一口回絕,成為他心中的憾事。後來楊濬彥離開故鄉,多年後兩岸開放探親,他聽說受人敬重的私塾老師竟被共產黨活活折磨死,彼女亦下落不明。
當其十九歲時,駐兵湖南信陽,因哥哥住附近漯河,約一星期搭火車前往探看一次。堂嫂的妹妹是一位難得佳人,數面之後頗有好感,便向哥嫂提親,嫂嫂卻拖延未答。
當時,他駐紮的信陽當地,有一位藥店女兒也屬意於他,央人提親。只是他心裏想著那位妹妹,總沒有肯定回訊。後來他趁年假到漯河,想要再央哥嫂許諾,終無下文,信陽火車卻因戰事不通,使他在漯河被勾留了十幾日。當他回到信陽,驚見全營空空如也,原來部隊已開拔到廣西。藥房女兒的說媒人痛斥他遠行多日,如今無法駐紮當地,沒有認識機緣,與藥房女兒的姻緣也告吹。楊濬彥當日上午,就上火車追隨部隊到廣西,哥哥嫂嫂卻從漯河寄信到信陽,許諾他與其妹的婚事。這件事他懵然未覺,直到兩岸隔絕五十年後開放探親,嫂嫂才透露此事。
或許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漂離如孤蓬。他後來釋然地說,還好當時未接獲此消息,否則一旦他來臺灣,心裏惦念著那位有緣無份的女子,或許就要孤獨終老一生。就這樣,楊濬彥來到臺灣後方落地生根,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自學苦讀 著書還原歷史
來到臺灣後,楊濬彥憑藉刻苦求學的精神,打下了厚實的學問根基:「我從民國三十三年買字典認字,自己看《三國演義》、《三國志》、《東周列國誌》,後來在八一後方醫院唸書,我就找最難的古書、講軍事、公文程式的書來讀。」
如此自學,於一九六五年通過當時優惠貧家子弟的高等檢定考試後,服公職至退休。而他秉持正氣與犧牲救國之大義,公餘之暇,密切注意共黨間諜行動,研究多年,於民國六十七年自費出版《巨鏡》一書,一度風靡,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被譽為「可抵上兩百萬軍隊」的作品。
楊濬彥著作《巨鏡》是揭露共產黨畫皮的明鏡,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被譽為「可抵上兩百萬軍隊」的作品。(攝影/陳柏年)
他說,自費出版《巨鏡》一書是為了「救人救世、救國家、救民族」。他很明白的指出,在共產黨統治下,不是為奴,便是死亡。「我原來沒有錢,在國稅局工作,還是小工、臨時工。當時我書寫成了,找出版社,都不願意出版。後來我跟自己講,人家燒香拜佛是為了一家一戶求平安,我這是為全中國、從政府到每個老百姓安危都有很大關係!把這些紀錄保存下來。你看大陸災難有多少?共產黨統治時期死了八千萬人!所以我就自己出版。」
這本書的確是真知灼見,可以引發世人對共產黨真正面目的省思。如第二章:打著紅旗反紅旗,作者明白指出,這一句共產黨用來攻擊敵人的口號,實際正是其自起家到文革,一貫不變的陰謀詭計。如共黨總偽裝成「愛國份子」、「抗日份子」、「民主份子」、「自由主義份子」……,潛藏在政府、學校、軍隊、新聞機構之中,大行統戰之實,使眾人誤認他的本質,進而做了幫凶。這不是「舉著自家的牌子反自家」的手法嗎?
二零零五年抗日勝利六十周年時,楊濬彥將整理自珍貴絕版的舊籍戰史與史料,自費出版了三本揭開抗戰迷霧的巨著:《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太平洋美日海空大戰錄詠》、《美亞報告序文暨毛共騙術下術語史料選錄》。然而他寄送到臺灣各單位,市面上卻罕有人知。楊濬彥珍惜的翻閱這些書籍對《新紀元》說:
「這個我都下過功夫,像這本《美亞報告序文暨毛共騙術下術語史料選錄》,抗戰這些過程,這個抗日將領的人名,現在有幾個人知道?我是有心,蒐集了幾十年,才有這樣完整的紀錄。後來民主開放,很多資料都被銷毀了。」
他翻閱著《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說:「像這些不容易得到的,都是在講中國抗戰史的歷史資料,我是在哪看到,就馬上買下來。這是完整資料、日本人將領在中國哪裏戰死,這裏都有。」
一九三七年淞滬戰爭爆發,蔣委員長親赴督戰。(新紀元資料室)
楊濬彥說:「我不是為了賺錢。如果願意出錢就寄錢,不買的話我就送了。」他在中央各機關、臺灣各大專院校、各縣市政府、各縣市議會、臺北市各區公所、臺北縣各鄉鎮公所、臺中市、高雄市各鄉公所……,都這樣發函贈送,信中標明價格,意者可匯款買書,否則就贈閱收入館藏,當然是收者多,匯者少:「這三本書我就這樣送,大陸上我寄了兩次,大陸我寄到各省政府,還有清華、北大兩個學校。現在我沒有剩下的了。」
宿願完成 無愧的笑容
兩岸開放之後,楊濬彥先生雖出入大陸探訪,但是對於共產黨的認識非常清晰。這是因為深刻交手與認識所致:「我一九四四年當兵,隔年勝利,日本軍還沒有走,我就跟共產黨打仗,腿受傷。大陸上現在還講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抗戰勝利,現在教授不相信,老百姓還是不知道。後來來到臺灣,我們外交上需要日本人,需要跟他拉關係,經濟上落後又需要賺取他們的外銷,所以政府幾乎不講抗戰的事情了,除了《八百壯士》幾部電影,那日本又統治臺灣幾十年,都不提抗戰。而大陸卻說是毛澤東領導的。」
香港活動人士拉起抗日領袖蔣中正的橫幅,爭取釣魚台主權。(AFP)
楊濬彥義正辭嚴地說:「我就是為了中華民族這樣的大災大難、不幸犧牲的抗日英雄,要為他們伸張;為他們留紀錄,我不惜花了多少時間:影印、修正戰役的紀錄,從開戰到勝利全部的過程……。如果你看我這本《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你就會對於抗戰全部的過程,有很清楚的了解。我不是有錢人,但是我不惜花這筆錢,因為這是大事情。」
訪談最後,楊濬彥站在國父與蔣公的照片前,讓記者拍照。他欣然說:「我一輩子很對得起兩位。我對得起國父;對得起老總統。」當八旬老人緩緩說出這些話時,是那樣真誠而又令人不敢逼視。而他的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證了這些話語。◇
高齡八十四歲的楊濬彥軀幹挺直,站在國父與蔣公的照片前說:「我一輩子很對得起國父;對得起老總統。」(攝影/陳柏年)
對日抗戰三時期
楊濬彥《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書中詳細羅列三期對日抗戰經過:
第一期: 守勢時期,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為止。國軍除力保要地外,消耗敵軍戰力,以粉碎其速戰速決的野心。 第二期: 第三期: 抗日聖戰,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算起,中國同胞可謂受苦十四年,死傷國軍三百八十萬,百姓一千多萬,才獲得光榮的自由。這段攸關世界和平的歷史,既不應被利用成仇恨工具,也不該任憑抹滅遺忘。
|
=====================================================================================
南京大屠殺幕後真相
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文◎ 藍培剛
一九三九年,日軍進攻江蘇淮陰縣,占領揚州的景象。(AFP)
探討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南京!南京!》及《拉貝日記》亮眼的票房成績引發「南京熱」與反日情緒。而究竟中國民眾從電影中看到了幾分真相?翻閱史料,卻驚現這一場戰役既不在中國、也不在日本的作戰計畫中……
近幾個月來隨著「南京熱」引發的反日情緒,網絡上時常可見中國憤青攻擊日本的言論,認為日本沒有為二戰中對中國、甚至東南亞造成的損失做到應有的道歉與賠償。然而追索史料,卻解讀出完全不同於中共對南京戰役與大屠殺的定調。
防衛南京的錯誤決定源於二人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淞滬會戰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由於首都南京離上海僅三百多公里,棄守或保衛南京城成了軍事會議的重點,在連續三次的會議中絕大部份的國軍將領及德國軍事顧問都認為南京必須棄守,李宗仁並提出將南京的國軍撤往長江兩岸,一方面可阻止日軍沿津浦線北進,同時可阻止日軍西上;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可使日軍受國際法約制,不得任意殺害平民。
其他將領如白崇禧、俞濟時、王耀武、甚至軍事委員會祕書長張群及德國首席軍事顧問法肯豪森上將也同意此觀點,但是唯有兩人有反對意見。
一是任軍令部第一廳廳長的劉斐中將(此人於一九三零年加入共產黨,是潛伏於國軍中的匪諜,因為有他所以周恩來曾經說過,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軍長,毛澤東就已經看到了);另一個是軍事參議院院長唐生智,他在會議上起立大聲疾呼,主張死守南京,令蔣介石誤以為唐生智已作好犧牲的準備,而派他當了南京城防衛司令,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宣布防衛南京。一場血戰也就不可避免的展開。
南京之役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三十萬大屠殺的悲劇原本可以避免。(AFP)
日軍守勢戰略的一次意外脫軌
在日軍方面,因為日軍主要的作戰構想是「以戰逼和」,當時日本雖已晉升強國之列,但受限於海島國家的缺點,即使全國動員,他的生產能力遠遠趕不上戰場上的消耗,所以根本無法做持久戰,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少將便主張「不擴大方針」。
所以當日軍成功在杭州灣登陸後大本營發出以下的作戰命令:「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追擊的戰線為蘇州、嘉興以東」。
但是當時在前線作戰的日軍將領早已被勝利沖昏了頭,在聽到國軍即將在南京擺下重兵防守的消息便不顧一切的向南京前進。當時日本陸軍大本營立即下令停止進軍,但卻沒有任何效果。無奈主持日軍參謀本部的參謀次長多田駿是中將官階,根本管不動松井石根大將為首的第一線日軍部隊,最後不得不在十一月二十八日批准占領南京的計畫。
唐生智預謀棄城而逃
唐生智在接任南京衛戍司令時又推翻了國軍「少兵駐點,保持機動」的戰略指導,反而集中了十萬的國軍部隊布防,然而又未對各部隊提供作戰指導及計畫,導致各部隊指揮混亂,另一方面又效法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的破釜沉舟,斷絕守城官兵的最後一切生機,但是又於浦口準備一列火車以便自己隨時棄城而逃。
當日軍一路勢如破竹的向南京挺進,唐生智於十二月十二日下午集合各軍軍長下達突圍命令後,夜裏便與司令部五百餘人棄城而走。隔日日軍發起總攻擊,南京守軍在突然失去指揮官的狀況下秩序大亂,只有少部份將領仍持續抵抗,絕大部份都在進退不得的狀況下遭日軍屠殺,據估計因此而死的官兵占總數的85%,隨後日軍進城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在南京保衛戰後,唐生智回東安老家與其四弟共產黨特務唐生明辦學校,其宗旨是維護中共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並在學校建立黨支部,任用大量共產黨員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馬列主義,並要求學生加入抗日青年先鋒隊,學習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根據地問題》等有關著作。
在國共戰爭期間其所屬軍校,多次截擊國軍白崇禧部隊,一九四八年十月唐生智、唐生明兄弟二人在上海做策反工作,要求蔣介石向中共談判,一九四九年共軍已過長江,唐生智於四月出任湖南省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向中共通電「湖南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最後在文革時遭迫害,於一九七零年四月六日在長沙病逝。
南京之役戰略指導源於何處?
儘管日後對於唐生智當年為何接下南京城的防務眾說紛紜,但南京之役不論在戰略上及政治上都是一場不應該打的戰爭,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不只是國軍對日作戰的計畫中沒有這一項,日軍大本營也沒有拿下南京的打算。
究竟發起南京之役的戰略指導源於何處?毛澤東稍早的一段話或有其緊密關聯。
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於洛川會議中提出:「一些同志認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占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最糟糕的情況不過是日本人占領了全中國,到時候我也還可以借助蘇聯的力量打回來!」(出自毛澤東祕書李銳《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回憶錄》)
這段說法可從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在北京與毛澤東的一段對話得到印證——
毛澤東:「我曾經跟日本朋友談過。他們說,『很對不起,日本皇軍侵略了中國。』我說:『不!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蔣介石,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所以,日本皇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好教員,也可以說是大恩人,大救星。』」
佐佐木更三:「今天聽了毛主席非常寬宏大量的說話。過去,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你們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我們大家感到很抱歉。」
毛澤東:「沒有什麼抱歉。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使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沒有你們的皇軍,我們不可能奪取政權。這一點,我和你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兩個人有矛盾。(眾笑,會場活躍)」(出自《田中角榮傳》第五三三至五三四頁)◇
=========================================================================================
揭開國共合作抗日的迷霧
史料述說的故事
文◎ 藍培剛
「國共合作」的歷史就是國民黨逐漸被共產黨殲滅併吞的歷史。圖為一九四六年,蔣中正(右)對日抗戰勝利後邀毛澤東解決國共問題,未想三年後中共竊取政權,大陸淪陷。(AFP)
史料述說的故事,顯示八年抗日戰爭共軍不僅沒有參與,並且將砲火對準國民政府,趁勢坐大。而「國共合作」的歷史,就是國民黨逐漸被共產黨殲滅併吞的歷史。
五月底,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參觀了重慶抗戰遺址,新華網報導說:「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戰時首都的重慶,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眾多抗戰遺址,見證著國共合作抗戰的歷史。」
無獨有偶的一本名為《中國兄弟連》的新書也在六月出版,這本書的簡介中寫著:「全書以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的和平統一戰線為背景,整體蘊含著一種濃濃的愛國情懷,驚心動魄的殘酷戰爭和纏綿悱惻的兒女情長交相輝映,編織出一幅國共合作時期震撼人心的瑰麗畫卷。」
似乎從目前的輿論看來,中共已從歷史教科書上所寫的「共產黨是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中流砥柱」逐漸轉變為與國民黨「共同抗日」,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電文報告共軍襲擊戰區情況
弗拉基米洛夫是抗日戰爭期間共產國際派駐在中共的聯絡官,他原來一直想要到前線觀戰,中共卻一再阻攔,後來他發現原來日共雙方根本沒有交過火。他在他的《延安日記》裏寫道:「中共軍隊放棄前線陣地,向與國民黨軍隊接界的地區調動,這種政治醜聞突然在重慶傳開了。中國的很多組織要求把特區和中共軍隊無條件地移交給中央政府主席管轄,重慶氣憤地談到了共產黨的出賣,把國土拱手讓給了侵略者。」
共產黨的出賣究竟為何?聊舉兩三段史料可作說明:
「一九三八年底,日軍於武漢會戰後為切斷國軍東南沿海之作戰,持續於閩粵地區進犯,根據毛澤東等的指示,八路軍總部命令劉伯承率一二九師主力和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一部共一萬餘人迅速從太行山區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鐵路沿線展開向冀東挺進,首先擊破國軍山東守備部隊王來賢部,並襲占邱縣等地搶奪當地民團槍枝、糧食,隨後又於八月間並同徐向前對山東省政府發起攻擊,於九月十四日占領山東省政府;爾後日軍進犯當地,劉伯承、徐向前不戰而逃,至此山東淪陷,為日軍的進犯創造有利條件。」——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於一九三九年一月電呈蔣委員長,報告八路軍無故開入,收繳民團槍枝,攻城陷地,目無法紀,請示處理辦法。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日日本海軍在定海登陸,關閉舟山群島主要城市。(AFP)
「一九三九年底日軍發起第一次長沙會戰及桂南會戰,並向中條山發起十餘次進攻,屢次遭國軍擊退,共軍於陝甘寧邊區破壞當地政府及民眾抗日組織,成立特區政府,發行貨幣,擾亂金融,助長日軍對中國經濟政策之破壞。」——胡宗南將軍於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電呈蔣委員長,報告八路軍在甘肅以東各處,破壞中央政治系統及地方民眾組織,擴充地盤的罪行。
「一九四零年初,日軍對中國發起第二期戰爭,日軍消除第五戰區的威脅,遂調集六個師團,裝甲與航空大隊,向棗陽與宜昌一線進攻,史稱棗宜會戰,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於五月十六日於南瓜店壯烈殉國,共軍賀龍趁機入侵晉西一帶,隨後於六月間擊潰國軍孫良誠、高樹勳等部,使日軍於華北得以遂行交通建設,加速日軍對中國之侵略。」——抗戰將領閰錫山一九四零年五月二十日電呈蔣委員長,報告八路軍乘敵進攻之際,進犯晉西,加劇日本侵華。
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最高統帥部收至各戰區遭受共軍襲擊的正式文電報告共有三百九十五次之多,導致抗戰形勢遭受極惡劣的影響,從下列抗日八年期間共軍主要大型活動中可略知梗概。
抗日期間中共破壞大事紀
一九三七年:九月間進入山西設立各軍區及公署,及派出一萬餘名幹部至國軍各部隊滲透。
一九三八年:1. 策反並收編國軍部隊為其縱隊,以賀龍為首消滅河北抗日民軍張蔭梧等部隊,減輕日軍於華北地區所受之牽制;2. 一二九師劉伯承趁二戰區與日軍激戰時率部突破東陽關,使臨汾附近國軍遭日軍包圍。
一九三九年:1. 一二零師賀龍進入冀中平原襲擊國軍;2. 成立江南、江北指揮部,持續襲擊國軍並於十二月策反國軍江西十個鐵血團,同時將國軍進攻日軍計畫密告日軍,使國軍反攻戰略挫敗;3. 於河北攻擊孫良誠、高樹勳,於山東攻占省政府,新四軍於十月間猛攻江蘇省政府韓德勤部,企圖消滅之。
一九四零年:1. 八月於山西襲擊趙少銓軍,劫持其兩位團長使該部戰力幾乎瓦解;2. 九月趁日軍全力進犯中條山時襲擊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部,最後該軍遭日軍包圍,武士敏軍長壯烈殉國。
一九四一年:新四軍趁江蘇地區國軍換防之際集中七個團兵力圍攻四十師,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中將所部五千餘人犧牲殆盡,是為新四軍事件。
一九四二年:舉行延安整風運動,加強政治控制,並對中國大後方進行政治滲透,炒作物價,增加社會動亂,使國民政府財政雪上加霜。
一九四三年:1. 於國民參政會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共軍於抗日時期創立之一切政權及武裝部隊以及恢復新四軍並准許擴編四個軍十二個師;2. 發起史迪威事件,間接促成美國錯誤評估亞洲情勢,最後美國與蘇俄簽訂雅爾達密約出賣國家利益。
一九四四年:與日軍訂下密約,進行「平行運動」與日軍一同攻擊國軍,同時要求國民政府給予共軍五個軍十六個師的番號,並要求改組統帥部,動搖國軍軍事部署。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借鑑
史料述說的故事,顯示八年抗日戰爭共軍不僅沒有參與,並且將砲火對準國民政府,趁勢坐大。而從過去的歷史也可以明顯看出,「國共合作」的歷史就是國民黨逐漸被共產黨殲滅併吞的歷史。
抗戰勝利第六十四周年的今日,回顧中共於抗日期間之大事紀,適足以警惕中共慣用的統戰伎倆。領導抗戰勝利的蔣介石早期也曾嚮往共產主義,一九二三年受命赴蘇俄考查時,蔣介石在船上還不停的學習俄文,說:「終於可以看到共產主義的祖國了。」但是在和共產黨戰鬥了半世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與中共「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此三不原則在國共即將舉行第三次合作前夕的今日看來,份外有其歷史意義。◇
本文轉自【新紀元週刊】129期「封面故事」欄目(2009/07/09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