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文字、攝影/雲林報導) 6日雲林縣溝壩國小、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正式成立了「斗六戰俘紀念碑」,共同紀錄了歷史的軌跡。雲林縣斗六溝壩戰俘營的設置是當時二次大戰末期,由於當時日軍節節敗退,便將戰俘從菲律賓以軍艦運回日本繼續勞役工作。但是在長途的航程中,戰俘們又餓又病,身體已經到達無法承受的地步。為了避免戰俘繼續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亡,於是停靠高雄港,將戰俘轉送至台灣的幾個戰俘營。斗六營區因此而成立。
當時戰俘所搭乘的軍艦被稱為「地獄之船」—因為途中曾經死了無數個戰俘。斗六戰俘營目前和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保持聯絡的戰俘還有九人,於是溝壩國小將斗六戰俘營紀念碑一事納入在歷史課程,除了幫助學校師生了解實際的歷史過程,在學校九十年校史上更是別具歷史意義。
受英、美歸國戰俘及其受難家屬所託,熱心奔走的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表示:「台灣當時曾經有過十五個戰俘營,共分2梯次300多人來到台灣,斗六戰俘營區的戰俘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就被移走, 但是營長—當時的日本軍官,對待戰俘並無打罵欺凌,在戰俘們的印象中,他是最仁慈的一個營長。台灣當時受日本人統治,溝壩及大崙的民眾對戰俘都很友善,偷偷撿香煙頭給戰俘,老百姓們也會偷偷的塞給戰俘番薯或玉米,這對那些還活著的戰俘而言,是當時感到最溫暖的一段往事。」何麥克帶來那些戰俘的感謝及照片,並代表他們說:「我們已年邁加上行動不便,但仍對台灣、對斗六溝壩國小及附近居民們誠摯的表達我們的感謝!」其中一位老軍回憶中寫著:「……當時的景象令我印象深刻,在溝壩的那段日子讓我認為我也應該是溝壩人,我也堪稱是溝壩的校友!」
溝壩國小徐慶勳校長表示:「非常感謝所有相繼奔走的善心人士,才能成立此一紀念碑,相信溝壩人善良、樸實、真誠的特質不但讓當時的盟軍戰友感謝及懷念,更相信我們會永續將此一特質承傳下去,也相信此一紀念碑能安撫一切歷史的悲歌,讓美麗的福爾摩沙成為他們的第二個故鄉。」(//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