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勒戈崖創作咖啡杯 訴說排灣族故事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8日電)屏東縣排灣族藝術家勒戈崖看到咖啡在世界上的龐大市場,將創作轉向咖啡杯,在咖啡杯上說排灣族的故事,希望讓人們輕鬆喝咖啡談排灣族文化。

勒戈崖長期在屏東的排灣族部落裡投入陶藝、雕刻及蠟染創作,近幾年咖啡在台灣風行,他開始把創作發揮在咖啡杯上,今年50歲的勒戈崖說,從事創作後,就一直思考如何讓排灣族的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生存下去。

為了要了解現代藝術概念,他到東方工專進修,將原本的陶壺和雕刻創作轉向蠟染,然後用在各種現代生活用品的創作,包括抱枕、門窗簾、名片座、薰香器和咖啡杯等。

勒戈崖不斷的參加比賽,打開自己的知名度,為的就是要把排灣族文化行銷出去,他的作品曾獲得國際紐約授權獎,去年所設計的水鹿薰香器曾在經濟部的「國際設計大賞」中獲獎,今年,他的個性咖啡杯組獲選屏東縣伴手禮。

在咖啡杯上說排灣族故事,是勒戈崖近幾年專注的重要創作品,勒戈崖說,咖啡在全世界是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所以他想藉此將排灣族文化行銷出去。

勒戈崖以彩繪,在咖啡杯上說陶壺的故事、說琉璃珠的故事、說野百合的故事、說青鋼刀的故事,還有說台灣水鹿的故事。

水鹿是勒戈崖近年常融入作品的圖案,勒戈崖說,原住民是與大自然共存的民族,非常具有環保和保育的觀念,台灣水鹿生性害羞、警覺性高,棲息於高山上的水源地和溪流附近,早期山上到處可見台灣水鹿,但現在水鹿都被趕到稜線,低海拔區已難見到水鹿。

勒戈崖說,他以水鹿進行創作,是把原住民的生活元素抽出來,宣導保育的概念。

勒戈崖把咖啡杯結合屏東縣泰武鄉和三地門鄉的咖啡行銷,他說,日據時代日本人看準了氣候和高度適合種出高品質咖啡,就在大武山沿線種了大面積的咖啡,只是後來原住民不會管理而沒落,近幾年,原住民也開始發展咖啡產業。

勒戈崖將自己的咖啡杯結合屏東排灣族部落的咖啡包裝行銷,不但推銷排灣族文化,也為部落推銷產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一顆一顆...他鑲貼出貝殼屋鑲嵌在石柱上的每一顆貝殼,都是何曉央遠赴墾丁撿拾得來。(自由時報記者陳賢義攝)鑲嵌在地板上的每一顆貝殼,都是何曉英的精心傑作。(記者陳賢義攝)費時半年多,排灣族青年何曉英終於完成了夢想中的貝殼家屋。(記者陳賢義攝)鑲嵌在石柱上的每一顆貝殼,都是何曉央遠赴墾丁撿拾得來。(記者陳賢義攝)鑲嵌在地板上的每一顆貝殼,都是何曉英的精心傑作。(記者陳賢義攝)費時半年多,排灣族青年何曉英終於完成了夢想中的貝殼家屋。(記者陳賢義攝)
  • 太麻里金崙排灣族「卡拿崙」部落為重啟族人對文化的熱情,並重視母語逐漸流失的事實,部落結合社區整體營造工程,搭建一間傳統式茅草屋,假日作為部落招待會所,平時則成為教授學童傳統歌舞、母語及課輔的好所在。
  •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8日電)屏東縣來義鄉公所主辦的「第一屆全國原住民排灣族魯凱族民俗競技暨運動大會」,4月30日起一連3天,在來義高中熱鬧登場,將有高雄縣、屏東縣和台東縣15個原鄉參與競技。
  •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1日電)最近如果要找排灣族的老獵人可能會找不到了!原來7月小米就要收割了,獵人們必須趕在小米收割前上山打獵,否則,依傳統排灣族習俗,小米收割後,就不能再上山打獵。
  •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1日電)台東縣達仁鄉獲選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場址,當地的排灣族將於 5月23日豎立標石宣示主權,同時背著十字架苦行抗議。
  • 為延續排灣族傳統命脈,15名台東土?國小六年級畢業班學生,昨前往大竹高溪舉辦成長營,逐一體驗搭建草屋、野外求生及堆砌爐灶等祖傳技能。
  •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7日電)屏東觀光業者不斷反映屏東沒有伴手禮,縣政府於是舉辦原住民伴手禮徵選,評選出6件原住民伴手禮,6件商品從木雕排灣禮刀到皮雕製品、手工香皂、咖啡杯組等,展現文化創意。
  •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 1日電)為了替族人創業,擔任屏東縣牡丹鄉代表的曾蓉菁成立工作室,以排灣族老祖宗常用的草藥加上牡丹鄉碳酸溫泉,再融入精油,做成「牡丹手工溫泉皂」,獲選屏東縣原住民伴手禮。
  •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5日電)屏東泰武國小古調歌謠傳唱隊唱出了排灣族傳統歌謠的靈魂,總是讓聆聽者感動不已,旅歐音樂家黃義方安排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7日赴歐演唱,向歐洲展現台灣原住民文化。
  • 泰武國小古調歌謠傳唱隊日前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教育部、外交部及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及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等等單位補助,將於6月7日至17日出訪歐洲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德國等國家演唱,全釋20首排灣族歌謠,禮儀祭典、狩獵活動等歌唱中有故事方式表達生活中人、事、物的情感深切意涵,遠赴重洋做國民外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