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8日電)三百六十行,果真行行出狀元!李宗銘7年前放棄經營大半輩子的家具設計專業,毅然返回麻豆老家接掌養殖漁業,憑著暖暖鄉情召喚,不僅養出台灣第一批獲產銷履歷認證的台灣鯛,更搖身一變成為台灣鯛料理達人。
李宗銘在學校裏學的是機械工程,因緣際會下投入家具設計業,經營屬於自己的家具門市。而讓他人生再轉彎養魚的關鍵因素,則是中風的父親希望他回老家,接掌8甲土地的台灣鯛魚塭。
李宗銘自認是養殖專業的門外漢,也認為傳統型態養殖漁業受中間商控制,沒有太多利潤,不如收掉魚塭。無奈父親割捨不了半生努力打下的江山,父子倆爭論了近兩年時間,最後在「一定要做一些改變」的前提下,李宗銘才同意接手。
為了發揚光大父親所經營的魚塭,在商場打滾許久的李宗銘,深知必須提高產品本身品質及附加價值,才能創造更多利潤。他決定乖乖當起一名「小學生」,重新學習並研究台灣鯛的一切,積極參與台灣鯛相關課程或活動,著手改良養殖技術,希望養出高品質的魚。
李宗銘的父親原來採傳統複合式養殖方法,利用魚塭旁所養的1500頭豬和4、5萬隻雞的排泄物餵魚,但他認為要有好水才能養好魚,因此大刀闊斧的先賣掉豬和雞,慢慢改善土壤與水質。
在養殖方法上,他把魚塭分成三池,彷彿坊間美容養生的SPA,其中一號池只放了益生菌「養水」、不養魚,養完的水放到第二池的主飼養池,一陣子後再放到第三池的「塑身池」,然後又放回第一池去「養水」。,除了定時監測各池水質,營造活水養殖環境,他也藉著換水過程的水流力道增加魚的運動量。
除了水在三個池子間流動外,李宗銘還把在主飼養池裏養肥的魚換到第三池,藉著肥沃度較低的池水及控制飼料餵養量,讓魚「塑身」一段時間後再撈起來上市,魚肉更富彈性。
繁瑣的養殖程序讓李宗銘養出來的台灣鯛沒有傳統魚塭水產品容易出現的「土味」,不過養殖時間卻是傳統方式的1.5倍。成本變高了,魚必須賣得好價錢後才有利潤,因此他一改單打獨鬥傳統經營模式,與漁民合作籌組南瀛台灣鯛產銷班,以整體作戰方式,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李宗銘把魚塭旁的豬舍改成初級加工包裝廠和冷凍庫,撈起來的魚迅速放血,並以冰水急速降溫,宰殺後分不同部位真空包裝,成為直接賣到超市、百貨公司和餐廳的高檔食材。產銷班也在去年通過ISO2 2000產銷履歷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國際認證的台灣鯛產銷班。
除了在生產流程改變外,李宗銘為推廣台灣鯛料理,除向職訓局取經,並四處到知名飯店及餐廳觀摩學習,最後不僅在多項料理比賽中獲獎,更研發出200多道台灣鯛料理,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鯛料理達人。
李宗銘和妻子埋首經營,前後約7年時間從研究養殖方法、購買器材設備、學烹飪到推廣台灣鯛料理,雖然辛苦,但仍樂在其中。腦筋動得快的李宗銘,了解主動出擊的道理,畢竟「養了好魚,還得有人捧場才行!」
他開始「校長兼撞鐘」,深入學校、社團、餐廳當講師,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上課,就帶著自己養出來的台灣鯛去送別人試吃,常是領了新台幣1000多元的鐘點費,卻送出價值1萬多元的產品。
台灣鯛目前已是台灣主力外銷農產品之一,李宗銘則從這項傳統養殖業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新方向,也希望這一點一滴的深耕,讓更多老饕們食指大動,領略台灣鯛的料理之美。980608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