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政府花錢買政績 新聞交易行不行
【大紀元6月28日訊】編者按:上個月台灣有一離職的媒體工作者在個人部落格(博客)上爆料政府花錢買政績的內幕。經某平面媒體報導後,媒體與政府相互該扮演的角色再度引起爭議。
雖然全球景氣都不好,但台灣經濟衰退卻比其他國家嚴重,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負成長10.24%,創史上最慘記錄。根據主計處資料,今年第一季新加坡經濟負成長10.1%,香港負成長7.8%,南韓負成長4.3%,台灣負成長10.24%,在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差。
新聞存在「買賣」關係
前女記者朱淑娟在個人部落格上提到,「五一勞動節前夕,C報與U報報導「王如玄搶救失業大功臣」等新聞,媒體圈都心知肚明是置入性行銷,講白一點,就是某個政府單位『買』了這則新聞。而『賣』了這則新聞的媒體,叫記者寫了這則報導。當新聞存在買賣關係,要是你會怎麼寫?」
C報被指是《中國時報》(Chinatimes),U報則是《聯合報》(United Daily News)。王如玄是台灣行政院勞委會主委,台灣經濟負成長10.24%,失業率仍然將近6%,想當然爾的失業率並沒有任何改善。
朱的文章說,「然而讀者每天花十元買這份報紙,是真心相信這個媒體能給他們真相。如果他們知道,這個買賣關係花的還是他們的納稅錢,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新聞的買賣關係,已不單純只是買賣而已。」
「置入性行銷並非始於今日,哪個政黨上台都做過。只不過,過去的媒體對置入式行銷還能掌握基本的分際,多半只接受『歌功頌德』式的合作案。」「……然而如今的置入式行銷卻進展到『政策辯護』,農民的苦、勞工的痛,通通可以用錢擺平。」
記者成「業務員」報導難中立
「置入式行銷手法不但從『歌功頌德』演變成『政策辯護』,記者的角色也有明顯的變化。所謂『編業』(或業配,意思就是編務支援業務),過去都是由業務部先把業務談好,記者再依指示寫新聞,基本上本身並不涉及業務。但如今,許多媒體老闆直接把業務目標加在記者身上,記者的考績表不再像過去一樣,獨家有多少、專題寫的好不好,而是『幫報社帶進多少業績、協助多少編業』。」
「於是記者每天除了跑新聞,還得鞠躬哈腰問採訪單位『有沒編業可做?』如果你打算跟這個單位要編業,下筆不慈眉善目都很難。」
「媒體當然可以做生意,她本來也是一個生意。只是,媒體畢竟不同於一般生意,她有社會責任、有報導真相、揭發不法的天職,媒體不是常自許『第四權』?也因為媒體能給讀者真相、新知、樹立權威報導,所以有人願意付錢買報;當媒體閱讀人口多了,就能吸引企業登廣告。這才是媒體『正常的』生意模式。」
專家:政府是置入性行銷最大買主
政府單位利用媒體做置入性行銷由來已久,雖然飽受外界批評,但是目前一些政府單位的網站依然可以查到還是在進行媒體的「採購」。
台灣《蘋果日報》報導,行政院新聞局長蘇俊賓坦承,政院高層對政府部門這些做法十分關切,他已勸說閣員:「不要搞這麼難看!」知情官員說,各部會年度活動及宣傳預算從三、四千萬元到近億元不等,扁政府時由新聞局統籌集中採購媒體置入性行銷,國民黨去年執政後,由於部分部會「被媒體K得很慘」,並認為與停止置入性行銷有關,於是某些部會把文宣發包公關行銷公司,對方則承諾一年舉辦幾場活動、上幾家報紙、電視,刊登版面及播出時段,置入性行銷隨之復活。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馬總統曾簽署不置入性行銷的承諾書,如今行政院「帶頭違反承諾、欺騙社會!實在不應該。」且《中時》、《聯合》在國民黨在野時反對置入性行銷,換黨執政後「拿錢寫政績新聞,如何監督政府?」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說,政院放任各部會花大把預算置入性行銷,以商業利益操控新聞自由,連親綠媒體都怕拿不到預算,批評力道大減。
管中祥在電子媒體上還說:「過去包括政府採用使用的統一採購、通路採購的這個數字大概都有幾千萬將近上億的數字,在很多的研究都發現,其實政府是台灣置入式行銷最大的買主。」
學者:民間滿意度調查壓著閣員喘不過氣
文大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上政論節目時表示:「買新聞都是違反新聞倫理,但回過頭來看,五二零前後為何那麼多政績報導,其實可能是滿意度調查壓著閣員喘不過氣來,民眾多少比較相信報紙上的報導,政府心態上一定有考量,然而對整個媒體和政府造成不好影響,政府只想要強化總體政績在民眾的印象。」
不買新聞政府還能怎麼做?這個政論性節目還替政府建議:部會網頁清楚說明政策內容;以節目、戲劇形式,而非以新聞處理;邀公眾人物代言增加曝光度;部落格宣傳,成本低、無時空限制。舉辦活動、增加與民接觸機會;首長把握政策說明機會。
失去靈魂的媒體終究會被遺棄
曾任職《聯合報》記者的朱淑娟在自己的文章最後說:「曾經待過主流媒體,我當然知道如今媒體生存多不易、記者的處境有多難。但我總覺得,編業不是不能做,但編、業之間應該有最起碼的分際,畢竟失去靈魂的媒體終究會被遺棄、而終至毀滅。」
「如果媒體能多一點堅持,向當權者計較;記者也能多點勇氣向報社老闆說不。一個人肯站出來、就能鼓勵十個人站出來、然後百個、千個。當後有來者,浩浩蕩蕩,或許事情真的會有所不同。因為我想,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只有媒體自己。」◇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125期)◇◇
//mag.tvsmo.com/127/6480.htm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