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英雄:羅茂祥犁田插秧堅持傳統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儘管兒女有成,76歲的老農羅茂祥「不想麻煩囝孫」,還是每天下田,60年來始終以傳統的牛犁田,赤腳下田,手工插秧,彎著腰,駝著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精神,親近土地。

「聽說有位老農夫耕田很辛苦」,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姓職員,風塵僕僕趕往,看看老農需要什麼補助。到了老農的田裡一看,當場傻眼;他問申請的農會輔導員「要政府補助牛?還是風鼓?」

林姓職員眼前,一位老農夫正牽著一頭水牛犁田。他說,「耕耘機可以補助,但是牛怎麼補助?」台東縣池上鄉振興村76歲的老農夫羅茂祥,是台東地區碩果僅存,還以傳統牛犁田、手插秧、手割稻的農夫。

羅茂祥是客家人,16歲開始跟著父母親下田,退伍後,父親就將1甲田交給他。別人1甲田可能只有1、2塊合併而成,他的1甲田卻分成35塊;別人的田四四方方,他的田除了沒有正方形,什麼形狀都有。

祖先留給他的土地是一塊梯田,最大的有1分,最小的1、2坪,有長的、有菱形的,根本無法使用機械耕種。其實,只要將田稍做整理,機械就可以進入田裡,享受現代科技的便捷,也可增加收成,但是,羅茂祥不願意。他說,「不想去破壞土地原有的風貌」。

羅茂祥說,「沒競爭」,但「有的吃就滿足了」。他1甲地1年可收成1萬斤的稻子,夠他1個人吃了。

羅茂祥有8名子女,有的擔任竹科工程師,有的當老師,但是,羅茂祥仍堅持下田養活自己。他說,「不想麻煩囝孫 (兒女)」。除了不想麻煩兒女,還有「社會責任」:村裡還有4、5名會手工插秧的老農夫,他提供機會給這些趕不上時代的老農有傳統工作機會。

別人1甲田利用機械耕作,半天就可以完成,羅茂祥的1甲地從1月18日發放消費券開始犁田,到2月28日才完工。

別人坐在插秧機上,可能1甲地插完了,雙腳還未曾踏到田,衣服乾乾淨淨,但是羅茂祥一下田,全身都是污泥。他笑著說,「習慣了,手、腳接觸土地,卡實在」。

為了犁田,羅茂祥飼養了2頭水牛。他說,水牛比黃牛適合犁田,水牛動作慢,但是很有力,適合在泥巴裡工作;黃牛快,卻無力。「社會事就是這樣,有一好就有一壞」。

鋤犁在一般人手上,好像千斤重擔,會失控;不過,在羅茂祥的手中,就像會聽話一樣,運用自如。整完地,他就開始彎腰插秧。

羅茂祥彎著腰,倒退方式插秧,一行行的秧苗,就像機械插的一樣直。他笑著說,不要小看人工插秧,這技術是有學問的,不用畫線、不用繩子拉線,還要倒著走,插好的秧苗不僅直直的,每欉秧苗的距離都是「7吋四方」,並且保持在5至6株秧苗。

羅茂祥從13歲開始學插秧,他說,「學技術,很辛苦」,別人不會教你,只能偷學,經常被罵到哭,學了3年才學會插秧。

春耕過後,羅茂祥計劃騎機車繞過海岸山脈到東海岸看漁民捕魚。他說,不曉得怎樣,山裡待久了想看海,看魚市拍賣魚,這是他唯一的休息,接著是鋤草、收割、晒榖,都要他親自彎腰做。

羅茂祥的腰和背好像拉不直,永遠都是駝著背,無論風吹、日曬、雨淋,他甘願駝著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精神,守著這塊他最愛的田地!980602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縣21日電)「老櫃子放了60年還有人去買,為何奇木傢俱用了3到5年,就被丟到路上?」承接父親的傳統木藝事業,出生北埔客家庄的范揚田、范揚武兄弟用創新思維為老東西注入生命。對他們而言,客家的簡約哲學,就是力量。而老祖宗晴耕雨讀的生活,更讓他們對環境變化處之泰然。
  •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特拉維夫22日電)從宛若鴨子聽雷到如今可以流利使用希伯來語解釋氣功與經脈穴道,來自台北石牌的以色列媳婦劉秀蓮許下宏願,「盼不久的將來,在猶太人國度練氣功的普及率能追上瑜珈」。
  • 很難想像,台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謝智謀曾是中輟生,因偷竊被捕,現在的他投身教育,利用所學的體驗教育、冒險治療專長,幫助和他一樣的中輟生找回自我。
  •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4日電)成長和求學時期曾受到家扶基金會幫助,高孟熙不被小兒麻痺症與貧苦打倒,奮發向上,事業有成後樂於公益,又決定大部分遺產捐做公益,並鼓勵遭遇逆境的人,透過量力而為的助人,體驗生命的價值和快樂。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25日電)他是一個唐氏兒,卻是特殊奧運游泳金牌選手,台灣之光。遇到問題,未被唐氏症打垮的范晉嘉總以從容的態度告訴朋友:「放輕鬆」!
  •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26日電)堅持網室栽培、草生栽培、使用有機肥,雲林縣林內鄉農民張建忠務農30年,以自修方式吸收新知,貼近時代演變的農業經營模式,種出口碑佳的牛奶蜜棗,也展現與土地共生共榮的觀念與作為。
  •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27日電)「我若沒有中風,可能早就忘記故鄉了。」從小離鄉北上打拚的「功夫畫家」楊清富,經歷中風復健低潮,開始回想故鄉點滴,因此,他準備未來回鄉籌建「鄉土美術館」。
  • (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28日電)在翁健翔的部落格,可以看到許多Q版動物捏麵人。很難想像,創作出這些可愛作品的一雙巧手,曾因酗酒發抖,也曾用於打架滋事。現在的翁健翔說,「教小朋友做捏麵人讓我的心感到很放鬆,我再也不想回到過去的生活了。」
  •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30日電)「砲彈鋼刀」是金門的觀光特色商品,有40年打鐵經驗的吳增棟,不畏逆境,一手將砲彈鍛造為鋼刀,名聞全島,再紅到對岸大陸。
  •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31日電)57歲的台南市第一獅子會會員謝明景去年7月背起行囊,騎單車遠征加拿大,帶著一面國旗,沿途募款捐助台灣貧童。他花73天時間實現夢想,也為貧童圓夢,今年夏天他將再度啟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