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儘管兒女有成,76歲的老農羅茂祥「不想麻煩囝孫」,還是每天下田,60年來始終以傳統的牛犁田,赤腳下田,手工插秧,彎著腰,駝著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精神,親近土地。
「聽說有位老農夫耕田很辛苦」,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姓職員,風塵僕僕趕往,看看老農需要什麼補助。到了老農的田裡一看,當場傻眼;他問申請的農會輔導員「要政府補助牛?還是風鼓?」
林姓職員眼前,一位老農夫正牽著一頭水牛犁田。他說,「耕耘機可以補助,但是牛怎麼補助?」台東縣池上鄉振興村76歲的老農夫羅茂祥,是台東地區碩果僅存,還以傳統牛犁田、手插秧、手割稻的農夫。
羅茂祥是客家人,16歲開始跟著父母親下田,退伍後,父親就將1甲田交給他。別人1甲田可能只有1、2塊合併而成,他的1甲田卻分成35塊;別人的田四四方方,他的田除了沒有正方形,什麼形狀都有。
祖先留給他的土地是一塊梯田,最大的有1分,最小的1、2坪,有長的、有菱形的,根本無法使用機械耕種。其實,只要將田稍做整理,機械就可以進入田裡,享受現代科技的便捷,也可增加收成,但是,羅茂祥不願意。他說,「不想去破壞土地原有的風貌」。
羅茂祥說,「沒競爭」,但「有的吃就滿足了」。他1甲地1年可收成1萬斤的稻子,夠他1個人吃了。
羅茂祥有8名子女,有的擔任竹科工程師,有的當老師,但是,羅茂祥仍堅持下田養活自己。他說,「不想麻煩囝孫 (兒女)」。除了不想麻煩兒女,還有「社會責任」:村裡還有4、5名會手工插秧的老農夫,他提供機會給這些趕不上時代的老農有傳統工作機會。
別人1甲田利用機械耕作,半天就可以完成,羅茂祥的1甲地從1月18日發放消費券開始犁田,到2月28日才完工。
別人坐在插秧機上,可能1甲地插完了,雙腳還未曾踏到田,衣服乾乾淨淨,但是羅茂祥一下田,全身都是污泥。他笑著說,「習慣了,手、腳接觸土地,卡實在」。
為了犁田,羅茂祥飼養了2頭水牛。他說,水牛比黃牛適合犁田,水牛動作慢,但是很有力,適合在泥巴裡工作;黃牛快,卻無力。「社會事就是這樣,有一好就有一壞」。
鋤犁在一般人手上,好像千斤重擔,會失控;不過,在羅茂祥的手中,就像會聽話一樣,運用自如。整完地,他就開始彎腰插秧。
羅茂祥彎著腰,倒退方式插秧,一行行的秧苗,就像機械插的一樣直。他笑著說,不要小看人工插秧,這技術是有學問的,不用畫線、不用繩子拉線,還要倒著走,插好的秧苗不僅直直的,每欉秧苗的距離都是「7吋四方」,並且保持在5至6株秧苗。
羅茂祥從13歲開始學插秧,他說,「學技術,很辛苦」,別人不會教你,只能偷學,經常被罵到哭,學了3年才學會插秧。
春耕過後,羅茂祥計劃騎機車繞過海岸山脈到東海岸看漁民捕魚。他說,不曉得怎樣,山裡待久了想看海,看魚市拍賣魚,這是他唯一的休息,接著是鋤草、收割、晒榖,都要他親自彎腰做。
羅茂祥的腰和背好像拉不直,永遠都是駝著背,無論風吹、日曬、雨淋,他甘願駝著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精神,守著這塊他最愛的田地!980602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