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英雄:謝銘鍵少年農夫網拍好米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7日電)「務農總是給人很可憐、賺不到錢的印象,但是我要當一個開朗的農夫。對我而言,最好的讚美是:你的米會帶來歡樂。」28歲的謝銘鍵,5年前返回花蓮老家務農,他在部落格上用KUSO畫風紀錄一個年輕開朗農夫的生活,自創的「劍劍好米」品牌也因此大紅。

22歲甫退伍,謝銘鍵隨即北上。他說,「以前聽人家說台北遍地黃金,只要肯努力就會成功。」但只有高中畢業的鄉下小孩,到台北應徵到的多半是模具、車床等工作。謝銘鍵白天在電子零件工廠上班,晚上和8個人擠一間通舖,「在台北半年的時間,我只學會一個插上電子插頭的動作,每天上班就盯著時鐘,等待時間過去。」

他說,剛到台北花花世界,對什麼都好奇,周休二日時,就和朋友去泡舞廳。當時1個月新台幣3萬多元的月薪不夠花,還得向家裡伸手拿1萬多元,成了名副其實的「月光族」。那陣子正值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最嚴重的時期,父母看他在台北工作也存不到錢,叫他乾脆回鄉種田。

謝銘鍵老家在花蓮玉里,世代務農,自小也幫著父母農作。他說,以前幫忙時,覺得種田好像很簡單,那時也沒深入了解,因為鄉下孩子總是一心夢想北上工作。等到自己專職務農,這才知道種田不簡單,一般農夫種田1甲地可以產出1萬到1萬2000斤稻米,謝銘鍵回鄉第一年,1甲地卻僅收成2000斤。

他和老農夫從頭學起,2、3年後才漸入佳境。有一次他和網友聊天,提起自己是農夫,網友大呼不可能。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農夫,謝銘鍵開始寫起種稻日記,放到部落格。接著有網友提議謝銘鍵上網賣米,還幫忙命名為「劍劍好米」。

當年稻作收割後,謝銘鍵決定嘗試網友的建議。他想,既要透過網路賣米,建立品牌應很重要。美工科畢業的他,利用電腦上小畫家程式,畫出右手抱著稻米、左手豎起大拇指的自畫像商標。

為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他還全程記錄育苗、播種、收割的過程。部落格主題則不脫離務農相關的大小事,連颱風來襲把稻子吹壞的倒楣事,都有辦法弄得很歡樂。KUSO的畫風再加上搞笑式的影片自拍,讓劍劍好米大紅,網友們被謝銘鍵認真的態度感動,也大力幫忙訂購、推銷。

「台北人或許覺得當農夫很有趣,但在鄉下,只有老人才會去做農夫,年輕人種田在鄉下會被看不起。」謝銘鍵說,至今還是有些朋友會質疑他,「怎麼想不開去種田?」即使他賣米賣到上電視,鄰居婆婆媽媽也會酸溜溜地問謝家父母,「你兒子憑什麼上電視?」

連他結婚時,身為警察主管的岳父也被友人問,「幹嘛把女兒嫁給這個人?」謝銘鍵說,旁人愈嘲諷、愈質疑,他愈要努力,他還向老婆發誓,一定會努力靠著農夫這行賺錢證明給大家看。

謝銘鍵最新的行銷點子是用「米禮盒」取代傳統的結婚喜餅、彌月禮盒。他運用美工專才,量身繪製Q 版肖像畫貼紙,試圖以客製化開創新商機。

雖然總是表現出樂觀開朗的一面,但作農這條路,說不辛苦是騙人的。謝銘鍵說,隔壁70歲的老伯有5個小孩,沒人願意回鄉種田,老農夫守著1甲地過活,有1年焚風來襲,老人家看到被摧殘的稻作,只能癱坐田埂無助地哭泣。

不過,謝銘鍵說,現在農作多已機械化,有除草機、耕田機、割稻機。他搞笑地說,在家裡,他負責下田,爸爸去打山豬,媽媽去打麻將,只有收成時才會全家出動割稻。

最近他就在構思部落格新題目,「我的手,沒長繭」,希望讓年輕人知道務農並不像以前那樣辛苦,也願意回來投身農業。謝銘鍵說,雖然他至今仍常被人嘲笑、不被認同,但是他靠自己的雙手打拚,他以當農夫為榮。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7日電)從教師、律師到社區總體營造設計師,劉炯意秉持「寧可不做,不要做錯」的理念,花了10年時間打造了令嘉義人驕傲的「禾樂村」,以及長達8公里的「時光生態綠廊」。
  •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8日電)三百六十行,果真行行出狀元!李宗銘7年前放棄經營大半輩子的家具設計專業,毅然返回麻豆老家接掌養殖漁業,憑著暖暖鄉情召喚,不僅養出台灣第一批獲產銷履歷認證的台灣鯛,更搖身一變成為台灣鯛料理達人。
  •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9日電)青春年華的14歲少女陳冠伶,在隔代家庭成長,高齡的祖父仍需挑起家計辛苦工作,她則一肩扛起照顧重度肢障祖母生活起居重任,從不逃避或抱怨,成為祖母「最佳的守護天使」。
  • 從飯店員工到國手級壁球教練,潘桂葉練就了一身壁球絕技,她不僅在壁球世界展乾坤,更透過無數次比賽征戰中,不斷超越自己,開啟精采人生路。
  •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0日電)75歲的中研院院士、台大生化所榮譽教授林榮耀,多年來與參加國際科展學生一起擠經濟艙、睡雙人房,下鄉巡迴宣傳「如何做好科展」。他笑說「我是院士,卻忙這些雞毛蒜皮事,也曾掙扎過,但我放不下」。
  •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高雄11日電)棗子是台灣冬季水果,高雄農改場的邱祝櫻默默耕耘10年,育種工作一步一腳印,培育出多汁質脆的新品種,這些棗子飄洋過海到日本,甚至韓國也想技術引進。
  • (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3日電)年輕時為了孩子放下工作,二度就業卻在年過50時突然失業。回想失業帶來的創痛,詹瑜至今仍止不住淚水。「其實我的生活很好,但想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於是決定創業,結合設計專長與新興的電子商務,投入文創行列。
  •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14日電)宜蘭蘇澳區漁會電台話務員潘麗卿,過去近30年來以通訊方式幫海上漁民解決種種問題,成為漁民、友船、家屬與援救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樑。每當海象一有變化,她就通知漁民注意,幾乎就是漁民心目中媽祖婆的化身。
  • (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縣15日電)鹿港子弟陳仕賢原來學的是工業工程,但是一頭栽進鹿港文史研究工作,走遍大街小巷進行調查;儘管收入不豐,他仍樂在其中,要當一部鹿港文史研究的活字典。
  • (中央社記者吳協昌台北16日電)「籃球和音樂都是我的嗜好,也因為如此,我才有機會成為球場上的DJ。」謝明宏對籃球與音樂的執著,讓他成為兩岸籃球DJ第一人,甚至在中國開班授課,將看家本領盡情揮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