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自傷前兆 北市府:應注意孩子突然變冷漠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一峰台北15日電)北市衛生局今天公布調查報告指出,24.5%的學生面對壓力時會「不想說話」,籲父母師長加強瞭解青少年想法。心理師提醒,青少年發生自傷行為前可能變得不愛說話,家長應注意。

台北市衛生局針對台北市7萬餘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4.5%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有「不想說話」的反應,呼籲父母師長應加強瞭解青少年想法。

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民國97年10到19歲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總計191人次,僅占國高中職就學人口數的0.08%。衛生局表示,有些自我傷害的青少年案例未被通報,或尚未被師長親友發現,呼籲父母師長加強瞭解青少年不主動表達心中困擾的想法,儘早處理青少年自我傷害,以避免自殺憾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林亮吟表示,前來門診求助的自我傷害青少年,未必都是憂鬱症患者,他們普遍會有情緒不開心或不穩定的狀況,懷疑自我價值,及有發洩不出能量的感覺。若遭逢壓力事件時,青少年就很容易因自我懷疑而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春偉說,青少年的自傷行動,背後可能隱含不願意表達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困難,一名國中生自小因父母離異而與家人疏離,缺乏安全感,在青少年期渴望被認同的心理下,以喝酒、危險舉動,及偽裝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

另一個案例則是一名個性內向、做事求好心切的高材生,因擔心課業壓力,在校出現焦慮、坐立不安、及人際退縮的改變,但高材生因害怕家人擔心,長期將一切煩惱藏在心底,直到意圖輕生被幸運救回,才知道受到憂鬱症的影響。

黃春偉提醒家長,青少年發生自傷行為前可能有下列徵兆:變得不愛說話、擺臭臉,變得不愛與朋友出門,放學後一個人關在房間,逃離人際關係,衝動的言語或是負向、自我貶抑的言語,喝酒,夜不歸,網路成癮等行為,都應特別注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