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作者是兩位成長時期拒絕上學(本書稱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們在成人後寫出孩童時代拒學的心情、在家的過程及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歷程與誠實的反思值得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台灣的在家教育
由於個人曾審查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申請案,對於書中所述80年代日本小學校長處理孩子拒學的情形(如第一位校長覺得作者應就醫、第二位校長配合家長要求浮報出席日數與成績方便作者應考)感覺非常驚訝。本文的目的有三:讓讀者對台灣的在家教育有正確的瞭解,不要人云亦云的申請(或不申請)在家教育及思考本書的價值。
在台灣,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這9年屬於國民教育階段。有一些家長選擇不送子女上學而留在家中自行教育,而且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依據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統計,96年台灣各縣市在家教育之人數為國小783人、國中157人;至97年增加至國小1042人、國中221人。
這些學生的家長都憑著「國民教育法」第四條第四項「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所賦予的法定權益,依據孩子所在學籍縣市教育局處的規定,於辦理期間內提出實驗計畫書,說明計畫的目的、方式實驗教育的對象、期程、內容(含課程與教學、學習領域、學程、教材教法、學生評量等)、師資、教學資源、經費來源及籌措方式、預期成效、主持人及參與研究人員之相關資料。經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可取得學籍及畢業證書。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提供的一項對989個家庭的網路調查顯示,實施在家教育的理由49%是為信仰、15%是為提供孩子一個正面的社會環境、14%是為取得學習的優勢、12%是為滿足孩子特別的需要、5%是因為想用某種特定的教材、5%是為著要有教育上的彈性。台北市國小校長方慧琴參與在家教育的訪視工作,指出在家教育具備了教育即生活、學習型家庭、親子關係親密、個別化、適性化教育等學校教育所缺乏的優點。
我想可以用團體旅遊和自助旅行來形容學校教育與在家教育。參加團體旅遊,旅客得遷就既定行程的目的地及時間,不能依己意調整;學校教育有國家、縣市及學校制定的教育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進度,所有的學生都以同樣的進度往同一個目標前進。自助旅行可以自己決定目的地、時間及行進路線,依據自己的需求、興趣與體力,隨時調整;就像在家教育,家長可與子女討論、共同決定學習的內容與進度,非常有彈性。如果家長能夠帶領孩子進行學習的自助旅行,真是他們及子女的福氣;但並非所有的家長都有這樣的能力與意願(我們都知道自助旅行需要花許多時間心力安排行程,旅程中一切都要自立自強,需要比參加團體旅遊更高的能力與心力),這時就需要學校教育了。
我曾有機會數度擔任在家教育審查委員,發現申請者都很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能量,有些希望能夠教導孩子宗教教義、強化品德或熟讀中外經典,也有些是帶孩子到國外長住或考察旅遊,或是孩子在校適應不良……不論理由為何,我觀察到這些家長都很看重子女的教育,願意投入時間、心力、金錢,甚至犧牲自己在職場上的發展,陪伴子女成長。能有這樣的在家教育機會,是家長也是子女的福氣。
本書的價值
大好書屋總編輯胡芳芳一向關心教育議題,尤其是本書探討的「拒學/不登校」現象,也是國內出版界的第一本。本書最大的價值是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讓師長瞭解某些拒學孩子的心理。
作者應是內省智能及理解型風格強勢的孩子,自尊心強、智商高,凡事理性思考,擅批判思考,因看出學校教育的種種荒謬而拒學。書中有許多對學校教育的直接指責(如:一邊在教室裡張貼「自我思考、自我表現、自我要求」的標語,一邊說「妳們還不能自己行動,所以現在要遵從學校的決定」,為什麼呢?)與令人怵目驚心的自我描述(如:「我討厭令我想死的早晨」或「落入地獄也無妨」),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