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桐花生活美學 打造客家新形象

5月客庄賞桐季 生活新美學(1)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縣6日電)從滿山遍野無人注意,到每年4、5月湧入大批賞桐人潮,連續8年的桐花祭,為客家帶來新形象。美麗的油桐花,彷彿成為客家代言,而賞桐的美學,更讓客庄生活增添詩意。

雖然油桐花彷彿成為客庄代表,但油桐樹其實並非本土植物,而是於日據時代從長江流域一帶引進。油桐的果實搾出桐油,是製作油漆的重要原料。

油桐木材則可製作家具、木屐、牙籤、火柴棒等,日本人看中它的高經濟價值,鼓勵農民將相思樹砍掉,改種油桐。其中以桃竹苗客家庄及中部山區栽植最多。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在成本效益不高與化學塗料的開發下,油桐樹逐漸喪失它的經濟效益。對多數人來說,油桐樹只是一般普通的植物。而近年來,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桐花祭」的推動下,桐花之美才逐漸被注意。

在苗栗三灣經營陶瓷藝品公司的李蓬興說,小時候只覺得桐花是生財工具,看著滿山盛開的油桐花,從沒意識到它的美,但在這幾年桐花祭打響名號後,也讓他對桐花另眼相看,甚至開始製作「桐花寶寶」的相關藝品。

做為客家的代言形象,桐花是外來物種,也不是只開在客家庄,桐花與客家之間的關聯性,難免有爭議。

對此,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助理教授羅烈師認為,就像日本的櫻花祭,雖然櫻花並非只在日本綻放,美加地區的櫻花也很美麗,但在多年推廣及媒體渲染下,櫻花的形象早已和日本緊密連結。

「植物生長在哪並非重點,重點是要以何種文化思考來理解它,這些物種的文化如何被欣賞、利用和創造。」談到桐花做為客家的代表,羅烈師如此表示。

他說,就像台灣早年推廣梅花,就是一種「政治創造」,對於不下雪的台灣來說,談「愈冷愈開花」的梅花似乎有些遙遠,但桐花在台灣遍地盛開,可說是一種「近山美學」,欣賞桐花,就是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種生活型態的推廣,而讓遊客走入近山,關心住在近山地區的客家族群,也讓城鄉之間有了交流。

事實上,為了連結桐花與客家的關聯,客委會也強調桐花是「硬頸」精神的象徵,見證客家先民的奮鬥史。不過,羅烈師認為,談桐花的硬頸或許有些刻意,但桐花原本就很美麗,這種美,就是民眾最直接的感受。

因為對美麗花朵的直接感動,民眾有了親近客庄山林的理由。新竹縣文化局就認為,桐花祭除了帶動人潮與商機,最特別的就是,「阿公和阿婆靦腆述說、介紹老街舊巷、幾近荒沒鄉野的老曲調再傳唱、遊人忘神於客家文化展演…等『老族群、新感動』,這些才是最無法換算的價值和活水。」

桐花祭成功帶動賞桐人潮,不過,就像台灣曾經出現的許多一窩蜂現象,這股熱潮能否持續?

羅烈師認為,桐花祭至今僅8年,還在「萌芽」階段,相較於日本櫻花,還是很「年輕」的文化創意,而桐花祭是客委會大力推動下的成果,是由上而下的力量,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政府停辦桐花祭,民間力量是否會自動接手?」

其實,除了客委會的努力,桐花祭也獲得不少客庄業者的認可,一間一間以桐花為名的餐廳、咖啡廳不斷設立,原本平凡無奇的醃製福菜乾及豆腐乳等客家美食,也在桐花形象的包裝下,成為精緻伴手禮。

桐花的意象,某種程度賦予了客家新形象。然而,文化創造需要時間,桐花祭是一種長久的努力,這股熱潮能否持續?桐花的美學能否深入生活成為常態?桐花祭的未來仍值得觀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