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台灣農藥管理大幅鬆綁!過去農藥上市前,每種作物都須經過田間實驗,評估農藥殘留後才核准使用,但現在只要「代表作物」通過實驗,就可「延伸」到「同群組」其他作物,消基會與學者擔心,農藥使用會更加氾濫,食的安全有風險。
台灣農委會認為,過去農藥使用掌握在農藥商手裡,如果農藥商沒有提出申請並進行相關實驗,農民無法用藥,像是「護汰芬」可以用在葡萄,卻不能用在同屬小漿果類的蓮霧;「達滅芬」可用在番茄、馬鈴薯、木瓜等作物,不能用在葉菜類。一旦誤用農藥,就會造成衛生單位抽檢市售蔬果農藥殘留時,出現不合格的結果,農民因而被罰。
有鑑於此,農委會上月率先公告農藥田間試驗準則相關規定,以作物分群做為農藥管理,例如芹菜或菠菜對某農藥通過農藥殘留實驗,則可延伸使用到萵苣、茼蒿、莧菜、豆苗、空心菜等。
代表作物通過實驗 即可延伸到同群組
農委會藥毒所副所長費雯綺強調,作物分群是世界各國農藥管理趨勢,過去是「一種藥、一個作物」進行實驗、審核,耗費很多資源,因此才有分群的觀念。
未來新藥須適用新規定,至於舊藥則重新申請才能「延伸」使用,藥毒所與農改場也已針對農民比較急迫的葉菜類等,主動提出實驗計畫。
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王一雄質疑,不同作物的採收季節、種植的土壤、地理環境並不相同,如果沒有一一進行田間實驗,怎知藥劑何時消退?何時才能採收?農藥殘留情況?過去方式雖然麻煩,但對消費者比較有保障。從前農藥商必須撥款做實驗,新規定令人懷疑農委會是否要幫業者省錢?
有機協會批本末倒置 有違世界潮流
消基會秘書長、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也說,每種作物特性不一,剝皮吃或直接食用,都會影響農藥殘留的安全評估,短期葉菜與長期作物也不一樣,農委會應拿出具體評估數據,不應只偏袒生產者,漠視消費者食用安全。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教授陳世雄說,在有機、環保觀念下,放寬農藥管理並不符合世界潮流,農委會本末倒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