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千鈞。一發》、《九降風》,這三部去年在內地、香港、台灣賺足口碑的電影獲得了第九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提名;這三個重頭獎項的提名涉及影片完全相同,這對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來說,也是前所未見的。這三部電影有一個共同之處:都不是耗資巨大的大片,也沒有星光熠熠的陣容,其中的兩部在票房上還頗受重創。但它們又都以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動,以高超的藝術水準讓人歎服,並且在各類獎項上頗有斬獲。
許鞍華:從沒想過它會如此成功
《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一段清淡如水,但情感動人的普通香港人生活。「它的轟動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即便在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成為大贏家後許鞍華的訪問不斷,但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她依舊對《天水圍的日與夜》能獲得如此多的褒獎感到意外。
談編劇:劇本改了多次,最後還是用回第一稿
「我覺得具有生活氣息的香港電影已經很久沒見了,」許鞍華30年前創作的《路》、《橋》、《來客》等作品都充滿當年的香港味道,30年後她通過《天水圍的日與夜》繼續描述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團契、送金、祭拜、潮州月餅,以及不下十場的吃飯場景,讓這部電影充滿著濃濃的港味。但由於劇本缺乏強烈的故事主線,許鞍華在籌備之初,曾一度心存憂慮,「『氣息』這個東西不是劇情、鏡頭或者表演能夠帶出來的。」對此,許鞍華和編劇呂筱華商量,希望她可以修改部份劇本,但最終還是重新回到原點。「當時編劇嚐試把這個劇本縮短,把重複的地方拿走。不過一縮就會出現想說故事的感覺,反而不像原來那個劇本,所以在開拍時選擇了最原先的版本。」最終,把劇本背景從荃灣變成天水圍,成為許鞍華唯一的修改。
談導演:半個月拍完,卻花了三個月剪輯
要不是投資只有100萬,許鞍華並沒想過可以用電視電影的方式來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這一看似「不情願」的嚐試,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選用色彩豐富的高清拍攝,讓電影充滿了濃郁的現代氣息。「現在再讓我選,我依舊毫不猶豫要用高清。」《天水圍的日與夜》不僅讓許鞍華首次嚐試用高清拍電影,同時半個月的拍攝期,也是她史上的最短記錄。不過拍完電影,真正的「磨難」才開始。曾在監督劇本、執導電影過程中一直讓許鞍華自由發揮的監製王晶,在看完初剪後發表意見,「其實他對於電影的指導不多,但挺到位的。他只是覺得前面有點太長,所以就希望能夠縮短點。」只拍了半個月,修剪卻花了三個月之久。
談影片:會繼續在票房和藝術之間走鋼索
七八年前,還是大學生的呂筱華把來自生活的劇本寄給許鞍華。除去師生之情,呂筱華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許鞍華給她的感覺,「她是個非商業的導演,說實話,除了她我不會對其他導演感興趣。」王晶曾透露,《天水圍的日與夜》收益和投資剛剛相抵,並沒掙到多少錢。但其實許鞍華深諳票房和一個導演的關係,「如果票房連續差個兩三部,就沒人找我拍戲了,提什麼案子他們都不會拍的。」不過,許鞍華依舊在票房和藝術性之間走著鋼索,談到新作品,她並不想特意衝著票房去執導一部大片,「題材為先,如果沒感覺的話,兩邊都不討好,反而更加糟糕。」
高群書:這部片確實不該被忽略
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千鈞。一發》講述一個東北民警於老居民區拆除11枚炸彈的故事。導演高群書在這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能力,讓他獲得了執導今年明星成串的賀歲諜戰片《風聲》的機會。高群書堅持認為「《千鈞。一發》確實是2008年不應該被忽略的電影。」
談編劇:再好的編劇也編不過生活
高群書告訴記者,《千鈞。一發》原是電影局主抓的命題作文,他看到第一稿劇本時,「覺得還是沒超越一般主旋律的東西。」高群書和天津電影製片廠、黑龍江電影製片廠的廠長以及編劇一起去拜會電影主角的原型老於。「結果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決定了這個片的風格,他說,我就是本書,什麼人都翻,翻完就完了。」高群書從這句幽默的自嘲中聽出了酸楚和悲涼,他後來告訴編劇:「咱們就樸樸實實把這個故事反映出來已經非常好了,再好的編劇也編不過生活。」於是,還原生活成了這個劇本的制勝法寶。
談導演:調教非職業演員有心得
《千鈞。一發》中的演員,除了一個女配角,其餘都是非職業演員。我們對高群書調教演員的能力甚是好奇,他說自己從選演員就開始把關,「我選演員是選整個形態,包括性格、面貌、語言。然後將電影中的場景和氣氛告訴他們,讓他們照著自然反應去演,我再捕捉就行了。」
談影片:迄今不知道拷貝數和票房
賺足了口碑、還獲得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的《千鈞。一發》,其實是高群書的一個「胸口永遠的痛」,迄今他都不知道該片最後的拷貝數和票房:「我不能面對這件事,所以根本就不去問。」高群書稱影片的發行過程是一個「非常痛心的過程」,當時因為影片投資小,又是國營大廠製作,沒有宣傳費用,再加上沒有明星加盟,在發行上十分受挫。高群書特別告訴記者:「所以我非常感謝《南方都市報》在我的電影在廣州上映前,出的那些報導,非常感動。」
林書宇:能獲得傳媒獎提名非常振奮
講述一群台灣年輕人叛逆青春的《九降風》,去年不僅在台灣打破慣例二度上映,更在台北電影節、上海電影節和台灣電影金馬獎上斬獲多個獎項。在第九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評選中《九降風》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新導演四個獎項的提名。該片導演林書宇和編劇蔡宗翰對此感言「能獲得傳媒獎的提名非常振奮。」
談編劇:兩個乖乖男躁動的青春故事
據林書宇透露,很多人將《九降風》看做他的自傳性故事,殊不知《九降風》的故事原型來自他高中時期的一群朋友,而那時的林書宇,只是一個旁觀的乖學生。2006年林書宇拿著全英文的《九降風》故事大綱,找到蔡宗翰合作,兩個乖乖男把影片裡那群叛逆高中生寫得如此出彩,也讓傳媒獎評委頗為讚賞。蔡宗翰透露,在創作過程中,他和林書宇的辦法是「性格分裂創作法」。「因為每一個人的個性都有很多層面,所以在創造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試著把自己的某部份個性放在某個角色身上,然後說服自己:如果我是這個人,我要做什麼?」
談導演:不僅僅滿足於「楊德昌遺風」
《九降風》上映以後,被眾多影評人認為「從故事框架到拍攝手法都頗有楊德昌遺風」,而促使林書宇選修導演專業的契機也正是楊德昌的《牯嶺街殺人事件》。在《九降風》裡阿彥和小芸在M TV裡的那場戲,螢幕上放的正是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林書宇解釋說,那是在向侯孝賢和那個時代致敬。因為楊德昌、侯孝賢而選擇電影,林書宇卻不希望自己和他們一樣離觀眾越來越遠。曾在美國成長的他不僅受台灣新電影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類型片的影響,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拍電影的養分。林書宇說,自己的首要目標:就是照著自己的品位,去拍出台灣觀眾認為值得花200多塊(台幣)去看的電影。
談影片「大家長」曾志偉力撐新人
《海角七號》之前,台灣電影長期處於低潮期,觀眾不願花錢進影院看本土電影,投資方不願冒險給本土電影投資。在那樣的生存環境中,《九降風》這樣幾乎找不到商業元素的劇本,想要找投資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把這一切變成可能的人,就是被《九降風》劇組稱為「大家長」的曾志偉。
林書宇告訴記者,當時曾志偉正在台灣尋覓一些新導演和好劇本,屢次受挫的他經人介紹認識了曾志偉的女兒曾寶儀。曾寶儀很欣賞林書宇的《海巡尖兵》,對《九降風》的劇本感覺也O K,就不遺餘力地促成了老爸和林書宇的合作。當時的林書宇和蔡宗翰很擔心劇本或選來的非明星演員曾志偉會不滿意,可出乎意料,這位投資人不僅出手大方,還給了他們絕對的創作空間和決定權。整個拍攝過程,曾志偉沒有給予任何強加性的意見。
來源:新浪娛樂 作者:陳弋弋 選稿: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