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5日訊】時光荏冉,鄧麗君已離開人們整整十四個年頭。然而,對許多人來講,一切猶如昨日一般,伴隨陣陣熟悉,膾炙人口的樂音,鄧麗君似乎並沒逝去。除了鄧姐優雅的氣質深深吸引歌迷以外,大陸歌迷也許甚少知道鄧姐還是個「愛國藝人」,中共的六四屠殺使她不再想踏足中國大陸。
據東森新聞報導,台大外文系學生卜正在六四來臨之前發表文章表述,曾經在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的那段日子,中共官方透過各種管道邀請鄧麗君到大陸演唱,而鄧麗君也數度考慮親自看看那片因她「不愛老鄧愛小鄧」的故國山河。然而,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卻徹底粉碎了她赴大陸的念頭。
六四前夕,她未施脂粉地出現在香港跑馬地一場「民主歌聲 獻中華」的大會上,以一曲「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表達對自由民主的支持。
六四之後,鄧麗君曾參加香港某家電視的談話節目,表示自己曾經也想過,「要親自到大陸上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中共所說,非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可是當六四發生之後,「再也不想到大陸去,不想到一個政府屠殺自己百姓的地方」。
作為「愛國藝人」,鄧姐之所以感動海峽兩岸同胞,是其渾然而生的中國特質。溫柔婉約的演繹方式,甜而不膩的獨特唱腔,那種中國人特有的含情脈脈,就屬她表現得最為到位。
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年代,鄧麗君的歌便悄悄地在大陸上的市井小民間流傳,在那個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年代,鄧麗君意外地成了兩岸、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文化「統一」先行者。
一九九五年,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後,人們在她的寓所中找到了生前遺留的手稿。「往事不堪思,世事難預料,莫將煩惱著詩篇,夢短夢長同是夢。」從鄧姐親筆所寫的文字中,人們不禁驚訝於她心裏的孤寂愁悵。作為藝人,她是如此的傑出,其名聲甚至在身後仍如此響亮;作為一個女人,卻始終未能遇上人生路上相知相許的伴侶。同時,在感情之外,這位一代巨星的另一個遺憾,恐怕便是畢生未能踏上大陸的土地了。
卜正表示,鄧麗君的歌聲,是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鄧麗君的遺憾,卻也是一代中國人的歷史恩怨。鄧姐有句話說得很對,「要親自到大陸上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中共所說,非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
他感嘆,很多時候,誠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沒有親身的經歷,是很難真正體會的。海峽兩岸,缺乏的正是互相瞭解,而要互相瞭解,就非得多多接觸、多多交流不可。鄧麗君,這樣一位深具中國情懷的女子,兼具東方的柔和細膩與西方的自由奔放,實在去得太早。
卜正在文章中敘述,初中尚未畢業的年紀,鄧麗君就以踏上了歌壇,足跡遍及海內外各地演出,卻始終堅持穿上旗袍,以「中國人」身份為傲。一九八三年,她曾在台視的《澹澹幽情》音樂節目中,字正腔圓地朗誦著:「我希望大家都會喜歡這幾首歌,大家都來學這幾首歌,讓一千萬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華,與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寶玉,藉著歌聲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在歌聲中,讓我們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快樂、悲傷和光榮。」
一個從小在台灣成長的女子,父親是中國河北一個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人,其內在暗藏的溫和蘊藉,不僅在柔情萬種的歌聲裡,更在那股暗暗散發出的中國古典氣息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