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早期台灣父母對兒女衣衫不整或不成器、不成材,遊手好閒者,往往會以龍不龍、獸不獸來告誡兒女,『啊!你這個囝仔「龍不龍.獸不獸」!』,但什麼是龍不龍、獸不獸呢?台中民俗公園在端午前夕,展出「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特展,藉由大型雕塑為你解說傳說中「龍生九子」的典故。
15日起,由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承辦的「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雕塑展,除了展示大型龍生九子雕塑外,另外還有稻草蟠龍、稻草金龍及麒麟展等,高2.5公尺的稻草編制作品,做工細膩繁複,令人嘆為觀止。
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副館長顏榮豐說明,傳說東海龍王生的九個孩子,但九個孩子卻個個不肖,子子不同,其性向包括好重、好望、好音、好訟、好食、好水、好殺、好煙、好閉,讓龍王十分頭痛;所以雖然人人望子成龍,卻不能如意,早期一般父母在罵兒女「不受教、不成材」,有時也用「龍不龍、獸不獸」來暗喻。傳說龍第五子名叫饕餮,性好食,今日所謂老饕的典故即是來自龍五子,他在龍王智慧的安排下,成為一方之器。後人從龍生九子典故學到所謂「對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
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館長李培齊表示,這次展出300多件作品有許多是高牆內的經典作品。另外,即將服刑期滿、曾經榮獲省美術展第三名的受刑人,也將從明天開始受聘為民俗藝所的駐館師,為民眾現場施作,未來民俗館也計畫推出與販售這些傳統手工作品。
副館長顏榮豐表示,台灣許多節日的意義正在式微,人們過節落入所謂的「淺文化」,失去背後深刻的歷史連結。未來民俗公園將有計畫的推出系列活動,他並預告端午節當日,將推出端午屈原祭以及台灣沐浴節等活動,他說,「這些都和人們早期生活習慣是息息相關的。」
15日起,台中民俗公園「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雕塑展,300件來自高牆作品,令人嘆為觀止,圖中為龍第五子名叫饕餮。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館長李培齊(右),副館長顏榮豐(左)(攝影:黃玉燕/大紀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