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 (二十九)
【原文】
宋(1)齊(2)繼(3),梁(4)陳(5)承(6),
為南朝(7),都(8)金陵(9)。
北(10)元魏(11),分東西(12),
宇文周(13),與高齊(14)。
【讀音練習】
宋(s□ng) 齊(q□) 繼(j□),梁(li□ng) 陳(ch□n) 承(ch□ng),
為(w□i) 南(n□n) 朝(ch□o),都(d□) 金(j□n) 陵(l□ng)。
北(b□i) 元(yu□n) 魏(w□i),分(f□n) 東(d□ng) 西(x□),
宇(y□) 文(w□n) 周(zh□u),與(y□) 高(g□o) 齊(q□)。
【讀音練習】
宋(ㄙㄨㄥ\)齊(ㄑㄧ/)繼(ㄐㄧ\),
梁(ㄌㄧㄤ/)陳(ㄔㄣ/)承(ㄔㄥ/),
為(ㄨㄟ/)南(ㄋㄢ/)朝(ㄔㄠ/),
都(ㄉㄨ)金(ㄐㄧㄣ)陵(ㄌㄧㄥ/)。
北(ㄅㄟˇ)元(ㄩㄢ/)魏(ㄨㄟ\),
分(ㄈㄣ)東(ㄉㄨㄥ)西(ㄒㄧ),
宇(ㄩˇ)文(ㄨㄣ/)周(ㄓㄡ),
與(ㄩˇ)高(ㄍㄠ)齊(ㄑㄧ/)。
【字詞義解釋】
(1)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一個朝代名。其開國君主劉裕(宋武帝),小字寄奴,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對東晉有功,被進爵為宋王。後迫晉恭帝禪讓帝位給他,改國號為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與後來的宋朝(趙宋)區別)。公元479年,宋順帝劉準被蕭道成所逼,將帝位禪讓給蕭道成,南朝宋終被南朝齊所取代。劉宋共歷經五十九年。
(2)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一個朝代名。蕭道成篡宋自立,國號齊,即齊高帝,齊共歷經二十四年。
(3)繼:接續、接連。
(4)梁:南北朝時期南朝的一個朝代名。齊朝東昏侯暴虐無道,於是刺史蕭衍起兵滅齊,蕭衍即位為梁武帝。後因侯景叛變靠陳霸先起兵討伐侯景,但梁也被陳霸先所篡,梁亡,共五十六年。
(5)陳:南朝的朝代名,陳霸先為開國之君,因侯景之亂國土殘破而且物資也缺乏,到了後主時被隋滅亡了,共計三十三年。
(6)承:繼續、繼承。
(7)南朝:宋、齊、梁、陳四朝。
(8)都:建國都。
(9)金陵:地名。即今南京市。
(10)北: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滅北周為止,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史稱為「北朝」。
(11)元魏:即北魏,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拓跋珪為北魏開國皇帝,史稱太祖道武帝。因魏孝文帝改姓元,故稱元魏。
(12)分東西:魏分為東魏和西魏。至後期,北魏的實權,被大將高歡和宇文泰所掌握。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逃到長安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歡另立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從此,北魏分裂成兩個朝廷。歷史上把建都在長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鄴城的叫東魏。
(13)宇文周:南北朝時期的北周。西魏後來被宇文覺所篡,建立了北周。因皇室姓宇文,又稱宇文周。後被隋所滅,歷經二十五年。
(14)高齊: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東魏被文宣帝高洋所取代,建立了齊國。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後被北周所滅,歷經二十八年。
【譯文參考】
晉朝傳了一百多年之後進入南北朝的時代。其中南朝共經歷了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四個朝代,都將國都建在金陵。
自北朝的元魏開始,至孝武帝時,元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問題討論】
(1)南朝共歷經四個朝代,其中也出現不少有名的歷史人物,你對這些人物的事跡瞭解多少?請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2)北朝的北魏孝文帝即位後,施行了漢化政策,請你找找資料,看看這樣的政策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 * *
【故事天地】
梁武帝的故事
梁武帝是南朝梁代開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極為虔誠的佛教徒。在他統治的三、四十年間,被史家譽為魏晉南朝兩百餘年來未有之盛世,在政治與文化等方面,也獲得很輝煌的成就。。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以下是關於梁武帝的一則小故事。
梁武帝聽別人講起有一位叫作磕頭師的禪師修禪十分精進,並且很有神通,因而心生敬意,想見見他,就派人去找。有一天,梁武帝正在與別人一塊下象棋。忽然有使者來報告:「陛下要找的法師,他來了。」當時梁武帝正專心下棋,想殺掉對方一顆棋子,便大聲說道:「殺掉!」使者就趕快出去,把這位法師斬了。
等這盤棋下完了,梁武帝才想起來,說:「請法師進來。」使者回答說:「剛才陛下命令殺掉,臣已經奉命把他殺了。」梁武帝非常難過,便問:「法師臨死前,說了什麼話?」使者說:「法師講:貧僧無罪。只是我在很久以前有一世是個農夫,在用鐵鍬挖地時,誤殺了一條蚯蚓。皇上當時正是那條蚯蚓。所以現在我遭到了這個報應。」梁武帝聽後,流下了眼淚,悔恨不已。
【心得寫作單】
(1)故事中的禪師前世因為誤殺蚯蚓,今生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來償還,你對於這點有什麼看法?(教學引導:「因果報應」。)
(2)你聽過其它「因果報應」的故事嗎?請和大家分享故事內容及對你的啟發。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