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集傳》:「周禮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春光剛到一半,花兒人兒都光亮。新栽的桃樹,開滿灼灼的花。小姐出嫁了,成一個美滿的家。】
桃之夭夭,有蕡(音墳) 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新栽的桃樹,結起大大的桃。小姐出嫁了,婆家都說好。】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音真),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新栽的桃樹,葉兒綠遍了天,小姐出嫁了,婆家人快樂無邊。】
歌詠桃花,最古老的詩,就是《詩經》周南這篇賀嫁女的「桃夭」詩啦!《詩經》大約是紀元前十二世紀左右的作品,內容至為質樸單純,但是卻成為數千年來,中國詩的先驅。例如分析這首詩〈桃夭〉,就有以下的發現:
一是腳韻。第一章的「華」與「家」,第二章的「實」與「室」,第三章「蓁」與「人」,都是偶數句的末尾押韻。這種押韻的方式,後來演變成魏六朝的古詩,以及唐朝以後近體詩的通例。
二是韻律。一行四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種形式,是二音節加二音節。《詩經》的詩,大體來說,是中國北方的歌謠。
這首「桃夭」,以桃花來形容新娘,以自然景象來比喻人世變遷。這種形式,成為日後中國詩的傳統手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