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然:平均工資「數據真實」掩蓋「現實虛假」
【大紀元5月10日訊】我覺得中國的老百姓是最聰明的,他們從來不相信「統計數字」。在北京街頭隨便找老大娘聊:「統計局說,人均月工資超過3700啦!」大媽肯定白你一眼:「騙人的。」
老百姓不信,是因為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知道,統計局的統計結果根本就不是給老百姓看的,而是給「上級領導」看的。然而這次民眾「統計數據中平均工資上漲而員工的實際工資並沒有上漲」進行的熱烈討論,我首先覺得是件好事,說明中國人的「公民意識」提高了。
根據年度統計結果,2008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9229元,日平均工資為111.99元。與此同時,北京市統計局發佈消息稱,2008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元,比2007年增長了12%。上海統計部門也宣稱,2008年度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為39502元,月平均工資為3292元,比上年增長13.8%。用自己的收入和數據一對比,怎麼看怎麼覺得和自己沒關係,是不是數據又造假了?
國家統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程子林趕快出來解釋,「統計數據中平均工資上漲而員工的實際工資並沒有上漲」不是數據造假,並且舉出許多算法說明。稍具初步概率統計知識的人,都知道「真實數據」是可以騙人的,同樣的數據,由於樣本選取標準的不同,完全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10年前的高考有個「查分」制度:如果你對高考分數存疑,可以去相關部門查閱考卷核實分數。然而當你去了以後,發現能夠核實的只是考卷各部份分數的加總是否正確,而對於各部份分數評判是否真實全然不知。而在最後的加總環節,是基本不會出錯的。
我相信程司長的話,從技術的角度「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在最後的平均數計算環節,是真實的。程司長的誠懇與對輿論的重視,令人欽佩。即便如此,我仍有一些疑問,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統計「平均工資」想要說明什麼問題?
網上流傳一則對於「平均工資」的調侃:「張村有個張千萬,9個鄰居窮光蛋,人均收入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平均工資」是為了反映國家經濟與人民收入的總體數據,然而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統計方式,是否能夠體現真實的經濟現狀。馬明哲先生年薪7000萬,我的年薪4萬在他面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平均」下來,我的「工資」竟也達到3500萬。這樣的「平均工資」除了自欺欺人,有什麼意義?
「全國在崗職工」樣本選取是否真實?
目前「全國在崗職工」的樣本只包括國有企業的職工,而這個群體只佔我國城鎮勞動總人口的4成,作為大多數的私營和民營企業職工的工資並未統計,這是為什麼?據我所知,私營企業逾民營企業職工工資水平早有統計,為何沒有納入「全國在崗職工」之列,原因也許是怕影響「政績」?怕影響國民對於經濟形式的信心?怕影響投資人的投資信心?
現有工資樣本數據來源是否真實?
現有的工資樣本是各單位自行申報的結果,對於單位的負責人來說,本單位的工資水平過高或過低對其有「不良影響」?依靠怎樣的機制,保證樣本來源的真實可靠,也是使數據真實有效的重要因素。
「平均工資」提高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統計局的「平均工資」數據,是政府制定稅收、保險以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不管你的實際工資是否達到「平均工資」,都將按照根據「平均工資」所制定的一系列稅收政策進行繳稅。這對於那些在民營、私營企業工作的,實際工資遠低於「平均工資」的勞動者來說,是否構成了不公平?
在這樣的現實下,即使「平均工資」技術真實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這樣的數據既沒有反映社會經濟的真實情況,也沒有當好政府決策部門的參謀,更嚴重的是,它還模糊了一個非常尖銳的矛盾衝突——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在看似一派和諧,蒸蒸日上的人民收入背後,其實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在數字上的「劫富濟貧」只能產生假象和幻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