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肥胖被視為福相,為富貴的象徵;唐代認為豐盈的女人為美女。但醫學已證實,肥胖為一種負擔,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子,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全人類發出對肥胖戰的號召。然而,減肥的路程是艱辛的,在努力歷經節食、運動、服藥或其他減肥方式,仍是需面對減肥失敗遠遠超過成功的殘酷事實。與其讓自己陷入減肥痛苦,不如防範自己終身免陷入「肥胖圈」。除了遺傳和偶然因素造成之外,肥胖是可以避免的。啟新醫學健康促進中心帶你認識一生中最容易發胖的關鍵期,及早作防範,可以幫助你遠離肥胖。
發胖關鍵期1:嬰幼兒期
在台灣,6歲以下肥胖兒的比例約占10~20%,已經相當接近歐美的25%,不容忽視!如果旁人不斷的稱讚寶寶胖嘟嘟好可愛時,可要提高警覺啦!因為12歲以前若是胖子,將來仍然肥胖的機率,男性是86%,女性是88%;從小就需有效管理體重,否則長大後,可能要終身與減肥抗爭。
肥胖是脂肪細胞數目過多或過大所致,人體在嬰幼兒期,尤其是胎兒期、幼兒期(1~4歲)是脂肪細胞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如果此時營養過剩會導致脂肪細胞數目不斷增多,且一旦形成就不會消失。若想減肥,只能將細胞體積縮小,而無法改變數目。因此,在這段時間,若脂肪細胞增加過速就可能終身與肥胖結緣。
嬰幼兒肥胖有哪些健康風險?
阻礙身心成長: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會有骨骼生長異常、長不高;身體抵抗力差,容易罹患氣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且智力、反應力較差、臃腫外形造成自尊心低落、自信心不足,將引起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的學業上及社會互動的傷害。
埋伏成年疾病:促使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糖尿病、痛風、關節炎及脂肪肝、膽結石等成人病變提早出現。
預防嬰幼兒期肥胖的健康提醒
嬰幼兒是否發胖的關鍵在父母或養育的家人,因此嬰兒期起就開始提供並陪伴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例如:
1.母乳育嬰。
2.避免過度餵養。
3.不提供誘惑孩子的零食、速食、甜點、甜飲料、炸雞等。
4.帶領孩子三餐定時定量。
5.進餐時速度不宜過快,應盡可能細嚼慢嚥。
6.不要用食品做獎勵或懲罰。
7.鼓勵多吃青菜、豆類、水果和清淡食品。
8.鼓勵孩子經常做室內外體力活動。
9.防止過長時間在室內看電視、繪畫、看書等靜態活動。
10.定期做健康檢查。
發胖關鍵期2:青春期
據研究,有88%青春期肥胖的女性和86%的男性,成年後一樣是胖子;有50%以上的人會因肥胖導致的各種疾病而死亡。通常脂肪細胞數目過了青春期後不再增加,若能預防成年之前發胖,體重控制功課可以說已完成了一大半。
為何青春期容易發胖?
女孩12~19歲,男孩13~20歲進入青春期,正常發育下,平均每年可增加體重約5公斤。但青春期也最容易發胖,因為脂肪細胞數目在此時也容易快速增加。如果運動量不足、攝取熱量超過消耗熱量,加上內分泌紊亂,肥胖自然形成。
青春期胖有哪些健康風險?
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高罹患率。肥胖少年易出現前列腺發育萎縮、睪丸萎縮,使生殖器發育停留在兒童期,進而引發成人期出現性障礙,甚至不孕。肥胖少女容易出現月經初潮過早、月經異常、卵巢發育不良,進而導致不孕症,罹患乳癌機率也大大提高。此外,肥胖影響青少年的智力與思考力,也常因體型而缺乏自信,不容易與異性朋友交往,因而有退縮、內向或孤獨的個性。
預防青春期肥胖的健康提醒
培養青少年有正確的肥胖健康知識:
1.適當控制熱量攝取,少吃動物脂肪、高糖食物及零食。
2.注意營養的合理分配,多吃蔬果、豆類和瘦肉等。
3.積極參加體育和體力勞動,消耗多餘的熱量。
4.多喝白開水。
5.合理安排休息,不貪睡。
6.保持心情愉快,常與朋友來往。
7.不可為追求苗條而過分節食,影響正常發育,甚至引發無月經、厭食症、子宮發育不良,及增加未來不孕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的罹患率。
發胖關鍵期3:婚後期
很多人都在婚後身材開始走樣,據統計,新婚後的半年中,新郎新娘體重很容易就增加約3~5公斤。
為何新婚後容易發胖?
飲食與生活形態的改變是婚後發胖的主因,常見的有:
1.婚後的互動從戶外移至室內,運動量銳減,甚至餐後就窩在沙發上看電視。
2.單身的飲食多馬虎且不定時;婚後的規律三餐容易致胖。
3.忙碌的新婚上班族,往往相互等待到很晚才吃晚餐,甚至是吃宵夜,加上匆匆上床睡覺,很容易讓脂肪囤積。
4.婚後不再像以前注重外表,漸漸偷懶不再節食、運動健身。
5.受配偶或家庭影響,學習了致胖的飲食生活習慣。
6.婚後的壓力,例如:家庭經濟負擔、夫妻關係緊張、婆媳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分歧等,產生不能自控的食慾抗壓;並且壓力會影響荷爾蒙,改變體內脂肪組織的分布,使得男性腰腹肥胖,女性臀部及大腿脂肪囤積。
預防婚後期肥胖的健康提醒
除了改以上所述的生活習慣,需加強:
1.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2.晚餐吃少並不吃宵夜。不吃零食、少吃家中剩下的食物。
3.減慢用餐速度。
4.多喝白開水。
5.維持運動習慣及活動量。最好在看電視時,多起身活動或做健身動作。(下週六醫療版待續)
轉載自啟新專業健診機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