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5日訊】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乃肺與大腸陽明燥金之氣也。金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絕,不能溉灌週身、榮養百骸,故枯槁而無潤澤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勞虛竭,或因服餌金石,或因濃酒厚味,皆能助狂火而損真陰也。燥在外則皮膚皺揭,在內則津少煩渴,在上則咽焦鼻幹,在下則腸枯便秘,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皆陰血為火熱所傷也。治宜甘寒滋潤之劑,甘能生血,寒能勝熱,潤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則火平而燥退矣。
1、炙甘草湯 (仲景)
主治: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組成: 甘草(炙,四兩)、生薑、桂枝(三兩)、人參、阿膠(蛤粉炒,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麻仁(研,半斤)、大棗(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內阿膠烊化服。
方義: 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薑桂辛溫以散餘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聖濟經》雲:津液散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麥冬、阿膠、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2、麥門冬湯 (《金匱》)
主治: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組成: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粳米(三合。)
方義: 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證,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爭,知母、貝母屢施不應,不知胃者肺之母氣也。仲景於麥 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用以利嚥下氣,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3、滋燥養榮湯
主治: 治火爍肺金,血虛外燥,皮膚皺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風秘。
組成: 當歸(酒洗,二錢)、生地黃、熟地黃、白芍(炒)、黃芩(酒炒)、秦艽(一錢)、防風、甘草(五分)。
方義: 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前證為血虛而水涸,當歸潤燥養血,為君。二地滋腎水而補肝,芍藥瀉肝火而益血,為臣。黃芩清肺熱,能養陰退陽。艽防散肝風,為風藥 潤劑(風能生燥,艽、防味辛能潤,)又秦艽能養血榮筋,防風乃血藥之使(吐血、治崩,皆用為使;)甘草甘平瀉火,入潤劑則補陰血,為佐使也。
4、潤腸丸 (東垣)
主治: 治腸胃有伏火,大便秘澀,全不思食,風結血結。
組成: 大黃、歸尾、羌活(五錢)、桃仁(研)、大麻仁(去殼,一兩。)蜜丸。
加減: 風濕加秦艽、皂角子(燒存性用。)
方義: 此手足陽明藥也。歸尾、桃仁潤燥活血,羌活搜風散邪,大黃破結通幽,麻仁滑腸利竅。血和風疏,腸胃得潤,則自然通利矣。
5、滋陰降火湯 (《沈氏尊生書方》)
主治: 咽喉乾燥,口渴,咳嗽,嗄聲
組成: 生地黃(ㄧ錢半)、當歸(二錢半)、白芍(二錢半)、白朮(二錢)、天門冬(二錢)、麥門冬(二錢)、熟地黃(二錢)、 陳皮(ㄧ錢半)、知母(ㄧ錢) 黃柏(ㄧ錢)、炙甘草(ㄧ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