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學生真情對話 籲捍衛香港自由

劉慧卿議員:六四大屠殺沒有中立客觀論

人氣 8
標籤: ,

【大紀元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路思報導)香港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議員昨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與同學對話,有大約200名師生參與,學生反應熱烈。參與學生除了關注議會文化、本港的民主發展之外,更關注今年20周年的89年六四大屠殺事件,劉慧卿呼籲年輕人應多些關注政治,參與六四燭光悼念晚會,感受那個環境,而平反六四是香港市民的大心願。

劉慧卿從四月份開始,已在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及其它一些中小學演講有關六四和民主議題,下個星期一會到科技大學演講。

談到六四事件,劉慧卿提到有學生問可不可以給一些客觀、中立的六四言論,她說:「我告訴他六四是一個大屠殺,怎能客觀中立而論!……什麼叫中立?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見解,但自己要去判斷,要有這樣的膽量。」她呼籲年輕人客觀去看那些六四圖片,或者可以回去問家人,去上網看,當年中環那裏全部都是人,包括灣仔,一直到東區走廊,所有的人都去抗議大屠殺。

劉慧卿指,香港人很容易忘記自己現有的自由,香港與中國大陸只是一個界限之隔,但中國境內的人就沒有自由。不過,她認為,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學生都應該有勇氣。

大陸闖香港更應闖

有學生問現在中國有很多掌權的人是和六四有關的,就算去遊行,也不會給六四平反,或者給予一些賠償,而當這些掌權人死了,將來向誰追討責任。劉慧卿回答說,不能覺得遊行沒有用:「在大陸,有很多人冒著很大的危險,都要去爭取,希望有更大的新聞自由,但中國卻是全世界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但是,他們都會去闖。還有維權律師,他們還要面臨被打、被關押。大陸他們都在做,香港還有少少的自由,更應該去做。」

她說:「共產黨是1949年上場,你估它真會千秋萬世呀,你怎麼知道它幾時不倒呀,所以,我們能做的我們就要做,內地的人也在做。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局面,不要自己去找藉口,覺得沒有用,就不去做。1989年11月30日,東德西德的那個柏林圍牆,不是倒了嗎?!可是那個時候,有誰知道它會倒呢?有的時候,可能不是我們能夠主宰,或者突然有朝一日水到渠成。但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希望,也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決心。」她譴責中共有簽署國際人權公約,但卻倍受國際人權機構的譴責。

劉慧卿在談話中又提到影星成龍最近「中國人好亂,要被人管」的言論:「其實,我們不是說不要人管,但我們是希望有一人一票選出來特首,即使選出來,也是要聽我們的意見的,你要有個代表性,認受性。也不能做一世。民主雖然不能找到最好的人來做特首,但是,民主是好過其它方法去選政府。」


談到六四事件,劉慧卿提到有學生問可不可以給一些客觀、中立的六四言論,她說:「我告訴他六四是一個大屠殺,怎能客觀中立而論!……什麼叫中立?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見解,但自己要去判斷,要有這樣的膽量。」(攝影:梁路思/大紀元)

被親共媒體鬧足兩年

劉慧卿指香港有700萬市民,選民有330萬。但是立法會內卻有一半議員不是通過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有的人甚至一百多票可以當選。新界西有90多萬選民,選8個議員,但功能組別選票只有23萬選30人,曾特首只有800人的小圈子選出來,其實就是北京叫誰做誰就做啦。那800個的人大部份是功能組別的人,管香港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就是給這些小圈子操控住。這23萬人只看住北京,阿爺可以給大家一些什麼利益,可以來瓜分,這就是利益輸送,官商勾結。這樣一個腐朽的制度一定有問題,希望可以打開這個政局,相信將來香港普選的時候,投票率可能會高過40%,甚至50%以上。」

劉慧卿指現在很多媒體不報導民主派,甚至有電視報導的畫面是自己的聲音,卻影的是其他人。

她指,當年只是講台灣的前途,應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結果被人問,如果台灣人喜歡維持現狀,那就維持囉,那如果台灣人支持台獨呢?那就是支持台獨啦!」

她繼續說:「《文匯報》鬧足了我兩年,那時全版鬧我,那個時候,它真的想叫我死。那個時候有個議員叫楊耀宗,是民建聯的,梁振英就天天說要挑戰我,說要和我公開辯論,辯論我說的台灣前途之說。我說,你是行政會議成員,我是立法會議員,兩個去辯論台灣的前途,是不是很怪,他說定要找一個大地方,就是會展,結果見到楊耀宗。我告訴他正在準備和梁辯論,他說,『好呀,一炮打沉你』。你說,多離譜。不過這句話,《文匯報》當時沒有報導。」

議會應遵守議事規則

劉慧卿又提到早前立法會的粗口事件,表示社民連參選時,承諾會代表市民去鬧政府,去衝擊行政機關。她說,用不同手法去表達意見是沒有問題,但應依照議事規則,不能講粗口。當有人講冒犯性、侮辱性的語言,主席是可以叫其離開現場的。◇(//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施化:重審六四,警惕冷血
北京高材生:我非常非常敬佩這些人
港各界續斥成龍奴才言論無恥
六.四文化祭──香港自由文化音樂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