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教育與經濟效益 台灣爭取印度留學生
【大紀元4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台灣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台灣一流學府的校長,最近相繼走訪印度著名的高等學府和理工學院,希望爭取印度質優和資優的留學生前往台灣讀書,藉以增加台灣的學術與經濟效益。
不久前,由台灣國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李嗣涔(臺灣大學校長)、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常務理事傅勝利(義守大學校長)與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陳振貴(嶺東科技大學校長),組成的台灣高等教育機構訪問團抵達印度考察。
停留期間,訪問團先後拜會了印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度大學獎助金委員會、印度大學協會、印度高等教育評鑑委員會,並就台、印學術教育交流活動進行會談。訪問團同時也獲邀參觀印度多所著名學府,包括國立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國立德里大學和尼赫魯大學等。
據隨行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劉慶仁表示,為進一步推動台印教育合作及鼓勵雙方學子交流,此行也和印度相關教育機構商談了學歷相互承認事項,即雙方相互承認對方學校頒發的學歷與相關證書,可利學子返國後繼續深造或就業。
就在李嗣涔一行剛離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也率團抵達印度,與印度國立德里大學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雙方承諾加強學術交流合作關係,包括交換留學師生、協助進行研究計劃等。這也是台印之間第一次以大學對大學的層次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
陳文村一行也與印度著名的德里理工學院舉行會談,雙方對學術交流合作都表達了強烈意願。陳文村會後接受記者訪談時,以肯定語氣表示,雙方不久也會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
停留期間,清大代表團也南下印度科技重鎮清奈(Chennai),與國立馬德拉斯理工學院(Indian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簽署了學術合作備忘錄。
在此之前,國立政治大學和南華大學已和印度相關學府建立了合作關係,交流領域涵蓋科技、宗教和語言。此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也和印度國立洲際大學基礎應用學研究所,以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和印度多所國立科技學府,也都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從歷次多位到訪學者和官員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和教育界相當重視印度「市場」的潛力,有心合作加以開發,作為增加的台灣教育和經濟效益之用。
以資訊軟體科技著稱的印度,留學海外學生素質均極優秀,是歐美先進國家爭取的人才,歷年來,美、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高等學府,經常在印度舉辦教育展,主要目的即在爭取印度留學生,從中吸取有用人才。
在最近一次接受中央社訪談中,台大校長李嗣涔也表示,台灣近年將招攬海外留學生重心放在印度,即希望藉此加強雙方的學術教育交流。他表示,此次考察之行,也在實地瞭解印度的教育環境,並邀訪教育人士到台灣,讓他們認識台灣的教育軟硬體也不輸歐美。
李嗣涔又說,他也鼓勵印度將擅長專精的軟體工程課目和經驗拿到台灣,進行學術交流。他說,對台灣而言,這有相當的賣點,可以同時讓台灣學子學習印度軟體技術和經濟奇蹟。他指出,科技是雙方在教育和學術方面可以發展的領域。
清大校長陳文村也告訴中央社說,清大希望吸引印度優秀學子到台灣深造,進而成為協助台灣的科技人才。他表示,與台灣比較,印度工業落後一大段距離,但印度仍有優秀人才,雙方可以進行交流,台灣協助訓練印度學子,同時留住人才,增進自己的研究水準。
義守大學校長傅勝利則表示,鼓勵外籍生來台,利用外籍生的活力,可以激勵台灣本土學生的學習,例如印度學生勇於表達和辯論的活力,可以像泥鰍般的活絡本土教室的沈悶。
傅勝利同時指出,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比較,台灣的教育資源其實相當豐富,有外籍生的參與,可以讓台灣學生作一比較,瞭解台灣的質優,也能激勵學生珍惜和使用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而逐步提升台灣在國際的學術和教育地位。
目前台灣大專院校雖有170所左右,但學生卻是不足,使得台灣學校每年約有20團來印度找學生,或參加聯合教育招生展,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工程教授陳金蓮,就曾親自率團在印度主要學院舉辦獎學金說明會,招攬優秀學生赴台科大讀書。
接受中央社訪談時,嶺東科技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在台灣社會少子化的趨勢下,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必須及早未雨綢繆,吸引外籍學生補充。
他表示,目前外籍生來源雖以中國大陸學生為主,但有若干限制,其他外籍學生則沒有限制,其中又以印度人口多、學生多,會講英語,對台灣教學有利,是應該爭取的招生好對象。
據中華民國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劉慶仁表示,2006年開始,台灣給印度每年獎學金名額20至22人,而目前在台灣的印度學生有366人左右,其中包括了自費唸研究所、大學和語言專修班者。他表示,這是台灣還沒有積極開拓印度的結果,但希望今後能吸引更多印度學生到台灣。
在經濟效益方面,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曾舉例表示,據說印度每年約有50萬名學子前往歐美國家留學,如以每人一年花費2.5萬美元計算,一年下來總額達125億美元,如果台灣能夠吸引其中千分之一,也就是一項可觀的收益。
據印度聯合工商會(The Associated Chambers of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India)去年5月公布一份調查報告表示,印度每年超過15萬名學生出國上大學,白白讓印度流出了大約100億美元外匯,這筆錢足以讓政府再成立許多理工學院和管理學院。
印度國立理工學院和管理學院的畢業生,常是在尚未走出校門前即為企業界爭相約聘的對象,據聯合工商會統計,印度半數以上企業的高層領導人,都是出身國立理工學院和管理學院,因此也是印度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 但報告說,每年參加印度理工和管理學院入學考試的學生,約99%遭到淘汰,而這些被淘汰的學生,成績在前40%的學生,仍是相當的優秀,只要能夠付出學費,都能獲得世界其他大學的接納。
聯合工商會又說,印度大學畢業生在國內沒有中意的深造進修環境,例如企業管理、會計、工程管理和特許會計(Chartered Accountant)等專業項目,每年出國進修的這種學生也多達45萬人。
計劃到國外進修農業商業管理的大學生蘇達夏拉(Sudarshana)也告訴中央社說,在印度,農業大學或大學農業系學生畢業,想要進一步深造,常找不到好的研究機構,不是師資不足,就是研究環境落後。
另據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資訊諮詢機構英國教育網絡QS (Quacquarelli Symonds)在一項「印度學生為何出國留學?」的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學生出國留學因素包括:申請外國獎學金容易、外國師資佳、教育專業化、有利求職就業、學校教學型態佳等。
報告又說,至於學生選擇留學國家的條件則是:考慮該國學術地位在全球評鑑者佔82.7 %,考慮獎學金和學費補助難易者佔64.3 %,以及考慮學業完成後在該國求職就業機會者佔45.9%。
調查報告又說,除美國和英國是傳統上較吸引印度學生的留學國度外,其他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新加坡,近年也逐漸成為印度學生的最愛。
台灣高等教育界看準了開拓印度市場的方向。至於如何落實,嶺東科技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需要政府齊步配合執行,力量才會大,例如學校應成立英語教學計劃或成立國際學院,政府則應增加經費與獎學金支援等。他表示,這是一個在學術與經濟方面能夠獲得雙層效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