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白金婚 重慶老翁情詩獻給九旬妻
【大紀元4月15日訊】他是大學生,她目不識丁;他是中學校長,她是地道的農婦…….。他們因「父母之命」走到了一起。經過貧困的洗禮,他們不離不棄。4月12日,他們迎來70週年「白金婚」慶典。
據《重慶晚報》報導,「我們的愛情,年過半百才開始……」當著滿堂兒孫和親朋的面,85歲的他為自己90歲的妻子朗誦起自寫的情詩。
情詩獻給九旬妻
「耄耋高齡同步走,期頤天年相偕行。
風燭殘年何所懼,夕陽晚霞分外明。」
(摘自桂福元寫給妻子的詩)
12日,重慶江北區黃泥塝阿興記酒樓包房裡,穿著唐裝的兩位老人被大堆親友圍在中間。當天,既是他們結婚70年慶典,也是李玉珍婆婆90歲生日。「桂爺爺,你給李婆婆準備了什麼生日禮物?」人群裡,有人起鬨。滿頭白髮的桂福元起身,小心翼翼從包裡掏出一張紙——那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為妻子準備的生日禮物:一首長長的、經過無數次修改的、包含了他們70年婚姻經歷的情詩。
「三七三五配成婚,庚辰庚寅七十春……」桂爺爺清了清嗓子,用了10分鐘才朗誦完這首近30行的長詩。一旁的李婆婆一邊聽一邊鼓掌,轉過頭,她悄悄告訴在場的媒體記者:「其實我不懂他寫的啥子,我不識字,但我曉得他肯定是在說我好。」李婆婆羞澀地笑了。
新郎是個小學生
「祖宗急圖孫見孫,父母更想親上親。深閨緊閉素不識,花轎鼓樂才見人。」
(摘自桂福元寫給妻子的詩)
前來祝賀的賓客不斷,桂福元要去門口迎客。出門前,他一再叮囑老伴坐在包房別動:「你身體不好,外頭冷,怕吹涼了。」幾個前來祝賀的晚輩特地買來鮮花, 桂爺爺剛接過來,轉身就「借花獻佛」:「老太婆,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鮮花應該獻給你……」兩位老人的恩愛讓不少人羨慕。
「我們是傳統的『包辦婚姻』,結婚前,我都不知道她長啥模樣。」桂福元和李玉珍老家在開縣農村,兩人的母親是親姐妹,李玉珍比表弟桂福元大5歲。桂福元8歲那年,兩家父母定下娃娃親。此後7年,直到結婚,花轎落地,蓋頭揭開,他才知道自己的媳婦原來是個圓臉蛋,眼睛還有點大。
婚後,20歲的李玉珍在家侍奉父母、種莊稼,桂福元則繼續在外求學。成為教育系的一名大學生。當時,桂家家境並不好,桂福元在外求學的費用,很大部份來自李玉珍餵豬的收入。
年過半百有愛情
「同床異夢素不識,貌合神離不生情。寒來暑往苦熬過,感情理智解疑雲。」
(摘自桂福元寫給妻子的詩)
「我們還差點打了脫離呢。」桂福元說,23歲那年,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開縣中學做了一名英語教師。看到很多同學都在自由戀愛,他心理開始不平衡。李婆婆接過話,開始聲討桂爺爺曾經的「罪行」:「他那時看不起我,話都不跟我說。有一次,他放假回家,給每人都買了襪子,單單不給我買……」「這些陳芝麻爛穀子你都還記得倒啊?」桂爺爺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打斷李婆婆,不准她繼續「揭發」。
雖然有過動搖,但父母去世後,妻子一人獨撐家庭,除了餵豬掙錢供自己上大學,還要撫養兒子和自己的妹妹。「她對我們桂家有恩!」強烈的責任感讓桂福元放棄了離婚的想法。1972年,把妹妹桂一芝送出嫁後,一直在農村的李玉珍終於進了城,真正跟丈夫生活在一起,這時,她已53歲。為了慶祝,兩人後來還特地去縣城的相館拍了張照片。
桂福元說,一起生活後,他才注意到,妻子為了自己的家庭長年操勞,身體落下不少毛病,深深的內疚讓他對妻子格外關心起來。慢慢地,他發現妻子不僅勤勞善良,還特別善解人意,是個「難得的、傳統的好女人」。自從李玉珍進城,桂福元就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但桂福元從沒以為妻子在自己心裏會有多重要。直到有一次,兩人到成都旅遊,李玉珍不慎走丟。桂福元找了整整一天也沒找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突然覺得自己是那麼孤獨。急得淚流滿面的他這時才發現,他對妻子的依賴和愛有多深。
愛情秘笈是相互遷就
「雅室新居心歡暢,身健神爽宜旅行。民富國強家興旺,福壽雙全享太平。」
(摘自桂福元寫給妻子的詩)
「前半生是她照顧我,後半生,就讓我來彌補她。」每天早上6點,桂福元就早早起床。李婆婆腸道不好,桂福元特地買來豆漿機,每天親自給老伴磨豆漿、煮雞蛋。做好早餐,才喊老伴起床。李婆婆喜食清淡軟和的東西,為此,桂爺爺每天要單獨給老伴做菜。
每天晚上6點半,兩人準時打開電視收看新聞。李婆婆不識字,桂爺爺便經常充當「講解」。每天桂爺爺還會給老伴讀報。不過,李婆婆最喜歡看的還是《西遊記》。每次寒、暑假,電視台都會放《西遊記》,李婆婆鐵定準時守著電視。 「現在起碼看了三四十遍了!」桂爺爺悄悄告訴記者,其實自己早不想看了,但老伴喜歡沒辦法,「很多人問我們70年這麼長的婚姻是怎麼做 到的,其實很簡單,很多時候必須互相遷就和忍讓,這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