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社的活動既有益於增長知識,又適合於年輕人的趣味,一些社員便想介紹自己的朋友入會。但富蘭克林為首的部分社員反對打破從一開始就決定下來的12人的限額,因為他們的這一團體一直處於秘密狀態,以免有不便拒絕的不良分子申請入社。因此,富蘭克林提議每名社員分頭設法組織一個公社,採用相同的活動方式,但不公開它們同共讀社的聯繫。
富蘭克林認為,這樣做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公民可以通過我們的社團得到提高;又由於共讀社的社員可以在分社中提議討論我們討論研究的題目,並向共讀社報告各分社討論的經過,我們就可以在特定的時機更好地瞭解一般居民的看法;還可以通過更廣泛的推薦和介紹,增進我們各人業務上的利益;由於把共讀社的主張和看法傳播給各分社而加強我們的政治影響力和為社會服務的力量。」
富蘭克林的計劃通過後,組織分社的活動展開了,但成功的只有五六個分社。這些分社的建立正如富蘭克林所言,在後來的一些特殊事件中發揮了影響公眾輿論的作用。
在和同伴們共同探討各類問題的過程中,富蘭克林的腦海中常常浮現著這樣的問題: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如何起作用?如何保證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有正當的表現以有利於社會進步?為了探求答案,他苦苦地思考。
1731年5月19日,富蘭克林在閱讀歷史時,得出了以下的感想:「政黨推進和影響著世界大事、戰爭、革命等等;這些政黨的觀點代表著他們當時的利益或他們認為是的當前利益;這些不同政黨的不同觀點引起了一切混亂;當一個政黨在制定政綱時,黨內每一成員都懷有他個人的私利;在政黨達到它的大目標後,其每一成員就一心一意爭取自己的私利,這些錯綜複雜的個人利益相互矛盾,造成政黨的分裂,引起更大的混亂;無論其口頭如何宣稱,政界中人之所為很少是純粹為了國家利益。即使他們的作為確實對國家有益,他們仍然是從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分不開這一角度出發的,而並非出於為國盡忠的熱忱;在政界中為人類利益服務的人就更少見了。」
因此,他提出「目前很有必要把各國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組成一個正規的團體,稱之為『聯合道德黨』,黨員要服從妥善、適當而明智的黨章。和普通人服從法律相比,這些善良、賢明的人定當更為自覺一致地遵守這個黨章」。
「假如一個有聲望和資歷的人來試辦這樣的黨,他必能得到上帝的保佑而有所成功」。
實際上,富蘭克林打算自己「在有必要的空閒時,來從事這一工作」。並在當時為這一團體草擬了一份類似於教義要旨的文件,其中包含了當時他認為的「各種教派的精髓,它摒棄了一切足以引起任何教派信徒反對的東西」,它這樣寫道:
「天地間有一個創造萬物的上帝。
他用天道統治著世界。
他應受到包括崇拜、祈禱和感恩的尊奉。
但上帝最看重的禮拜是對人行善。
靈魂不滅。
不論是在今世或來世,上帝必賞善罰惡。」
這裡短短數語的字裡行間,反映了富蘭克林的宗教觀和倫理觀。
在宗教方面,富蘭克林從小受的是長老會的教養。長老會的一些教條如上帝的永恆判決、上帝的選拔、上帝的定罪等等,都使他不能理解。還有其他一些教義在他看來也是疑點甚多。但是他並不否定宗教,他從不懷疑上帝的存在、靈魂不朽,他認為「即使是最壞的教派也有一些好的效果。」雖然從早在波士頓的時候起他就不去教堂做禮拜了,但他對於本城本州各派教堂的修建,總是慷慨捐助,並定期繳付年捐,以維持費城唯一的長老會牧師或教堂。
然而他決不使自己陷入宗教的某派特有教條或教派間的神學爭論。他把宗教的作用和勸善懲惡聯繫起來,這就是他所提出的上帝最看重的禮拜莫過於對人行善,善惡皆有報應,或在今生,或在來世。他曾被長老會牧師勸去教堂做公共禮拜,有時候一連去了五個禮拜天。
但講道的主題無不使他厭煩。最後一次,那牧師用聖經中的這樣一段作主題:「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正直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你們都要加以讚美,若是有什麼德行或是什麼可稱道之處,你們都要加以思考」,富蘭克林以為這次總該講一些道德了,於是凝神靜聽。不料牧師所講的仍只限於虔守安息日、勤讀聖經、按時做禮拜、參加聖典、尊敬本教牧師這樣幾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