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郎靜山於1892年出生在江蘇清和縣,由於父親郎錦堂酷愛中國戲曲和繪晝藝術,郎靜山自幼耳濡目染,對日後藝術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
1904年,郎靜山進英國在上海租界創辦的學堂讀書,他的繪畫老師李靖蘭也喜愛攝影,郎靜山就在他指導下,走上了攝影這條路。
1931年,郎靜山在上海開設了「靜山攝影室」,專門從事人像和廣告攝影。30年代開始,他逐漸在國際闖出名號,作品先後被選入日本和英國國際攝影沙龍。1942年,他榮獲英國王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RPS)及美國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PSA)銜稱。
大陸變色後,1949年,郎靜山以應美國新聞處邀請去台灣參加影展之名,轉往台灣定居,隨後與來自上海、南京、廣州、北京等地的攝影同好,以台北為基地重新出發。
1953年,郎靜山成立「中國攝影學會」,他並被推選為社長;1966年他發起組織「亞洲攝影藝術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Asian Photographic Art),並出任理事長。
台灣和世界各地也多有郎靜山的作品展出:1971年台灣「中華學術院攝影研究所」刊行了郎靜山《六十年攝影專輯》,共入選各時期作品120餘幅;1981年5月,法國為郎靜山舉辦了個人作品展覽。1984年8月,92歲的郎靜山訪美,更獲得美國「公刊競賽編輯獎第一名」的榮譽。
1995的今天,4月13日,郎靜山因心肺衰竭病逝。
郎靜山的攝影作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集錦攝影」外,也有豐富的紀實攝影作品,像1931年的《三清道士》、1932年攝自蘇州近郊的《老圃灌溉》、1933年攝於浙江雁蕩山的《梯徑藍輿》,以及1938年四川樂山的《華溪鹽井》、同年四川的《峨眉金項》、1946年的《白石老人》,以及1956年台灣東西橫貫公路的《木欣欣向榮》,都是取材自真實事物的紀實作。
作為一名跨時代的藝術家,郎靜山主張使用西方的攝影技術為工具,在表現上應該多研究國畫精神旨趣。他曾說:「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蘊含的旨趣。」他還說:「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靜山領悟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與內涵,同時又掌握西方攝影藝術,追求創新實驗,他留下美好的影像紀錄與藝術風華予後人無限追思與懷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