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以史為鑒:太子晉諫周靈王壅榖水

沉思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和人民共同意願之所歸,也就是說,上體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國強。所謂天不可違,民不可欺,愛民者必興,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長治久安、國祚綿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周靈王(周簡王之子,名大心)二十二年,榖水與洛河爭流,將要毀壞王宮,靈王因此想把榖水堵起來。

太子晉勸諫說:不可!我聽說,古時為人君者都明白他們的君位、爵祿都是天之授命,也就是「君權神授」,所以特別注重配合天時與自然規律,因此:不毀高山、不填池澤,不堵截河流,不開決湖泊。

高山,是聚土之處;池澤,是歸物之處;河流,是導氣之處;湖泊,是蓄水之處。天地形成之後,聚物而成山陵,歸物而成藪澤。高處的山谷,用以疏通天地之氣;低處形成儲水的塘、埤,更是用來聚積天地之美。

所以,山不崩塌,澤不枯竭,物有所歸。而天地之氣也既不沉積凝滯,又不會流散。因此人民活著的時候有財用,死了也有葬身之地。這樣一來,百姓就無夭折、早死、瘟疫、病痛之憂慮,又無飢餓、寒冷、困乏、貧窮之苦難了,因而能上下一體、君臣一心來應付意外之災。唯其如此,古代的聖王在這方面就特別的審慎。

父王您看看,以往共工(代表「水」的族團領袖)和崇伯鯀(大禹之父)倒行逆施,不遵行天地的法度,不順應四時的次序,不考慮民眾的需要,不符合自然的規律,以致滅亡。

再借鑒一下當年九黎、三苗叛亂和夏桀、商紂滅亡的教訓。他們上不以天為法度,下不以地為準則,中不和睦人民。而且不順乎時令,不供奉神祇,藐視、背棄這五原則,因而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和人民的支持。終致被夷平宗廟,被火焚祭器,子孫淪為奴隸,子民跟著遭殃。

您為了保住一己居住的王宮而堵了榖水的話,這不是求取禍亂了嗎?這樣做,站在天神的角度看,是不祥;比照萬物的規律看,是不義;按照人民的需求看,是不仁;參照時令的運作看,是不順;如果用先王的遺訓來衡量,則是不正!

看看《詩》、《書》,聽聽民諺,就曉得這都是亡國之君的作為。上上下下比照一下,沒有這樣的尺度,父王可得再仔細考慮一下呀!這件事,大不從於天象,小不從於《詩》、《書》,上不合於天之所垂典範,下不合於地之所有性能,中不合於民之所求準則,四方不按時令運作,這就肯定沒有節製法度了。運作而無節度,這是致害之道呀!

周靈王還是把榖水堵了。傳到景王時,寵臣甚多,禍亂由此開始。景王死後,宮中大亂。到貞王時,王室就衰敗了。

(取材自《國語·周語下》)
轉載 正見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後梁帝下詔,命令吳越王錢鏐大舉討伐淮南。錢鏐(音流)任命節度副大使錢傳瓘為諸軍都指揮使,率領五百艘戰船,從東洲出發攻打吳國。吳國派遣舒州刺史彭彥章及副將陳汾抵禦吳越軍隊。
  • 曹州(今山東曹縣一帶)人於令儀,原來是個以販賣貨物為業的小商人。他為人寬厚,從不欺騙人,晚年時家道殷實富足。
  • 契丹王召韓延徽來,與他談話,非常喜歡,於是讓他做自己的主要謀士,一舉一動都要徵求他的意見。韓延徽開始教契丹人建立幕府,辟置僚屬,修築城郭,建立城市里巷,用來安置漢人,讓他們都有配偶,開墾種植荒田。
  • 明代山東東阿縣有個叫侯鉞的人,他少年時家境貧寒,全家只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他雖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可生的眉清目秀,體貌端莊,儘管年紀不大,卻通情達理,見識不凡。父母對他也格外鍾愛,從小便讓他讀書識字,吟詩作文。這侯鉞在讀書識字之餘,對畫畫十分感興趣,一有時間便畫畫,父母也從來不加限制。
  • 沈起鳳有個叔叔名叫沈鳴皋,字楚鶴,任直錄保定府太守。他管理下屬,治理民眾都很嚴歷,總是堅決貫徹上級的旨意,因此在當時的官場上便有了「能吏」之名。
  • 這戶人家的主人的本意,只不過是用此地有妖怪占據的話語嚇唬孩子們,可他有求的這句話,卻成了妖怪堂而皇之的霸佔此地禍害人的把柄。
  • 他就試著將肉乾嚼碎,朝水面唾去,藉以取樂。魚兒紛紛爭著搶食。然而一邊爭食,一邊又游開了,一直覓食而不走的,只不過三四條魚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結在茭白根上,魚也不再去食它了。
  • 江西信州玉山的陳生,準備到下巖寺去。當時,陳生才十三四歲,是去縣裡買東西回來,走到半路的小橋上休息,見到前面有一個道人,早就坐在橋上。道人雖然氣概不凡,身上卻長滿了瘡垢。陳生雖然是個小孩子,然而一見道人,心裡就認為他不同尋常,於是就加倍禮貌。
  • 張詠喜好讀書,總是讀書「以自律」,他的官俸幾乎都用來購買各種書籍經典,當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張詠在四川當官時公務繁忙,為了能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便選了一個年輕女子作她的女僕,為他洗衣縫補。
  • 洪皓生在北宋晚期,他讀書非常用功,北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考中了進士,徽宗宣和年間曾擔任秀州(今浙江嘉興)司祿,負責督察各部門的事務。一次,秀州發生大水災,群眾啼饑號寒,東逃西散。他便把官家積穀低價賣給災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