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2日訊】音響:箏樂的外在表徵。音響作為箏樂的外在形式表徵,廣義的來說,它應該分為兩大部分,即靜態與動態的存在。
甲、靜態的存在:
凡包含樂器、箏架、書譜、義甲等直接或間接與箏樂有關的物品皆屬於此一範圍。因此要練習彈奏時,選擇一部優良與自己喜愛的古箏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一部優良與自己喜歡的古箏,將是你練習時提供興趣與動力的來源之一。它能使你得到音響與心理情感的滿足,使在練習的過程中享受到音樂與彈奏的樂趣,而一部優良的古箏應具備如下的條件:
一、製作尚須精良,箏體膠合的部分要緊實,在彈奏時不可有其他雜音出現。
二、需能滿足彈奏方式的各種需求,最少要對一般技巧的表現要求都能達到,且雁柱與箏面須密合,不可在彈奏時有移動或走音的情形(這點非常重要)。
三、初學者在選購第一台古箏時,最好挑選音色敦厚結實的古箏,音量不要太大。初學時彈奏的噪音成分比樂音多,如果選擇音量太大、音色尖銳的樂器,長時間的練習,容易破壞耳朵的聽覺與審美感,這一點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而至於其他的相關配件,則依個人的喜愛自己作選配即可。這一部份的資訊,因屬物品的範圍,市面上有較多的實體可供參考,且又牽涉到各類的工藝製作,因此不再詳述。
乙、動態的存在:
音響的聲波型態,此一部份即是音響的本身,是直接構成箏樂的組成。它包含了三個基本成分,即高度、力度、長度及一個表情的元素,那就是音色。下面將這四種元素逐一的分析它們在箏樂的練習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音的高度:
音的高度其物理意義為在單一時間內聲波振動的次數。振動次數越多音越高;反之則越低。它體現在音樂上,即是音準。古箏採固定音階,一柱一音,所以初學者在音準上比較容易掌握,只要具備一台較佳的調音器,那這個問題便應該可以解決。但音準一直是初學者很容易忽略的重點,尤其是完全沒有音樂基礎的學員,因此在每次彈箏時都應先行調音,這個習慣必須養成並確實的實行,因為剛開始時腦中的音高記憶還沒形成,所以音準的判斷非常的薄弱。如果長時間接受到的音準不正確的話,一旦養成習慣便很難更改了。常聽到很多同學右手技巧非常淳熟,但左手的滑音其音準卻非常的不準確而不自知,這都是長期忽略音準造成的問題。再者有很多初學者都會有一種觀念,即要多久調一次音,或者認為自己剛習箏,反正音不太準並不會影響到彈奏,不太需要大費周章的去要求,這些都是不太好的觀念。其實樂器並沒有多久才需要調音的問題,只要音不準就要調音。而音準是音樂構成中的原始要素,它是自然的定則,並經由全體人類共同認可,它是進入音樂殿堂的第一條守則,如果無法接受這條規則,那將很難進入音樂的寶山之中(至於因律制的不同,或不同民族不同樂種所產生的音高互異情形,與彈奏時的音不準是兩回事,不可以此當成藉口)。
二、音的力度:
音的力度體現在音響上即音的強弱(大小聲),它的物理意義為音的振幅。振幅越大音越強,反之越小,音越弱。但它與音高不同的是,音的力度並不是一個不變量,音的力度、長度與音色決定著音樂的情緒與型態。在約定成俗的情況中,我們用較強大的樂聲來代表堅定的激昂的控訴或者憤怒等情緒,而使用較弱小的聲音來表現如柔情的溫暖祥和等情緒。雖然這些感覺會因人或因各地的不同,但音的力度代表著一定的情緒確是肯定的,也因此對音的力度的掌握是彈好古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初學者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很用力的彈箏或者彈奏時義甲的觸弦面積太大,入弦太深或者角度不適當,這時聲音雖然加大了,不過會產生音色尖硬。義甲雜音太重,進而影響音樂的美感,也因為角度不適當產生雁柱跳動的雜音,而用力過度的結果也會導致手部僵硬,影響速度的進行及彈奏無法持久等問題,這些常見的困擾,雖然很難用文字作詳盡的說明,但還是針對其中幾個重要的項目提出討論,希望對彈箏的學員能有所幫助。
1、用力與放鬆
一般來講,彈箏系統大致可分為提彈與紮弦兩大類。提彈法除了彈奏的瞬間外,手指並不觸弦,它以大臂為支撐,手肘連結手掌定點彈奏時,以手掌為中心,手指以勾弦的動作彈奏,換弦時手肘與手臂視距離適度的移動位置,並與手掌配合以達到最佳的彈奏點。而紮弦法在彈奏時除手指會保留一或二指在弦上(作為借力或支撐)外,其餘方式與提彈法一致,這時手的用力只須在彈弦的瞬間使力即可(視彈奏上的需要,有時只需手指用力,有時會加上手掌、手肘、手臂或身體其它相應的部分),而不是從頭到尾手指甚至全身都處於用力的狀態(僵硬)。常使初學者誤解的觀念是僵硬即是用力,其實正好相反。當你僵硬時,力量是聚積在身體裡並未傳達到箏弦上,因此它對音響的力度幫助有限。而放鬆時力量才有辦法藉由肌肉的傳達,讓力量由手指的觸弦轉換成音響的力度,因此在彈奏的過程中,不但是手的部分,連身體全身也應該是放鬆的(放鬆的定義並不是完全無力,而只在手指觸弦的瞬間用力,其力道應急而快,觸弦完後便立即放鬆)。初學時可在基本指法的練習上自我檢視,這時彈琴的速度應慢,剛開始時不要太在意聲音的大小,並注意自己身體內力量的變化感覺,只有瞭解自己力量的控制方法才能掌握住力度變化的能力。
2、手指與力度:
手指是古箏彈奏時力度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即使能體會放鬆的意義,如果指法不恰當那效果也會打折扣。一般來講,彈弦時是以手指根部(連接手掌處的位置)的關節帶動小關節來彈弦,手指根部的關節與小關節是互相配合一起運動的,兩個關節雖各自運行卻相互影響,因此彈奏者必須調整用力的時間與手指關節彈弦的瞬間,當這三者都配合到最佳時,我們稱此為最佳的彈奏點。彈奏者應該試著找到自己最佳的彈奏點,當能找到自己最佳的彈奏點後再改變施力的大小,如此才能掌握力度的變化。但初學者在彈琴時往往只用手肘及手臂來運動手指及手掌卻因僵硬而無法運用,這時就不是由手指來彈弦而是由手肘作前後移動的推弦,或手臂作上下跳動的壓弦。因此在練習時可放慢速度,並注意自己手指的動作如有上述的情形則要改正,也試著去找到自己的最佳彈奏點。
3、義甲的影響:
義甲直接與弦接觸,它不但影響音響的力度也決定著音色的好壞與雜音的大小。如果你對影響力度的各項因素都注意到了,但卻忽略了義甲的配戴方式,那豈不非常的可惜!義甲的配戴雖因各人手指的條件有些許的差異,但一般的通則是,彈弦時義甲與弦的接觸面應盡量完全平貼(即義甲與箏弦作180度的觸弦)。義甲觸弦不宜過多,應該控制在義甲尖端處,最好能使觸弦的面積集中在尖端而成為一個點的接觸,這樣才能避免義甲雜音過大(即我們常說的甲音太重)的問題。而力度的大小與觸弦的多寡並不有絕對的關係,如果手指與力量的配合不對,觸弦面積太大只是產生義甲的雜音與僵硬的音響而已。我們常看到有些同學在彈弦時,義甲的觸弦是指側而不是指面,這樣是無法彈出優美而有力度的音響。
上述的幾種情況只是影響力度表現的幾個重大原因,其中有歸屬於人的因素,如力量的掌握運用與手指的操作配合,有歸屬於外在的原因,如義甲的種類與配戴方式。在這裡我們會發覺,要掌握力度的變化並不只注意單一層面(即音響層面),更深入的去探討時我們會發現,表現與意義這兩個要素滲透進來。表現層在這裡所體現的是力量的控制、(手指的活動與義甲配戴等因素的配合),它藉由彈奏古箏此一行為把靜態的音響(即樂器本身,在這裡指的就是彈箏)轉換呈動態音響的力度,讓人耳能夠感受判斷與認知。因此我們可由此瞭解音樂的三要素它們彼此的滲透融合,最後才把音樂的全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文摘自《實用古箏教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