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疾病
(一)疾病確認
其實正式的名稱是 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1(CHV-1) ,但也有稱為 B 病毒 (B virus) ,疱疹B(Herpes B) 、猴疱疹(Herpes simiae) 、猴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simiae) 等名稱,而 Cercopithecine 是猴子的名稱。此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亞洲產 Macaca 屬的猴子,如台灣彌猴( Macaca cyclopis ),日本猴( Macaca fuscata )等。此屬的猴子感染到此種病毒會引發類似單純疱疹的症狀,不會致死。一旦感染人則屬致死性,所以應避免接觸此類猴子以免被感染。
(二)病因
CHV-1 和人的單純疱疹病毒一樣是屬α疱疹病毒科,病毒粒子具套膜( envelope ),直徑約 160~180nm 。此病毒可用 Vero 或 HeLa 細胞分離,但此項工作必須在 P3 實驗室內進行,若要大量培養則須在 P4 實驗室內進行。此病毒的增殖速度非常快,在上述細胞所產生的細胞變性效果( CPE )很類似人類單純疱疹病毒會在細胞中形成包涵體 (inclosion body) 及多核巨細胞。病毒在 4 o C 下很穩定,但若超過 40 o C 就很容易失去活性,此外在有機溶劑中也很容易失去感染性。
(三)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雖未發現過此種感染症,但全世界已超過 40 例,主要都集中在美國。事實上,可能仍有許多病例未被發現。罹患者大部分是研究人員或飼養猴子的相關人員。感染途徑主要是被猴子咬傷或抓傷造成,但也有因為照顧病患被感染,而後由人傳人的報告。
亞洲地區的紅毛猴、日本猴、台灣彌猴等 Macaca 屬的舊世界猴有半數是抗體陽性。因此,此病毒可能會和人類的單純疱疹病毒潛伏在人的神經節一樣,也會在猴子體內造成潛伏感染,因為再活化而成為感染源。未成熟猴子感染此病毒的比率低,但是群體飼養成熟後的成猴其感染率則達 80~90 ﹪。病毒潛伏在三叉神經,猴子一經感染即可持續終生。因為壓力或某種因素而使病毒再活化。
(四)臨床症狀與病變
1、動物臨床症狀
Macaca 屬的猴子是本病毒的天然宿主,通常多屬不顯性感染,但有時也會出現類似單純疱疹症狀或口腔內出現水泡,症狀輕微。和其他疱疹病毒感染症一樣也會造成潛伏性感染,因為刺激再活化後排出病毒。
2、人臨床症狀
人主要是被猴子咬傷或傷口沾到猴子的唾液而感染。猴子的唾液噴到眼睛,赤手洗猴子的頭蓋骨,注射針筒插到手以及培養猴腎細胞時也都可能造成感染。 典型的臨床症狀是在暴露後約 1~2 天在傷口部位出現水泡,而後形成潰瘍 ( 如表一 ) 。局部淋巴結腫脹,此後約 10~20 天出現高燒、頭痛、惡寒以及肌 肉痛、昏眩、吞嚥困難、、腹痛等。接著由下半身往上發生進行性麻痺,而後因為肺虛脫而死亡。存活者會留下嚴重神經系統性疾病後遺症。
3、病變
感染後除在傷口周邊有潰瘍或水泡之外,最主要是侵犯中樞神經而造成神經症狀。
4、診斷
(1)、臨床診斷
診斷時應先了解是否曾經接觸過猴子,再依表一做診斷。
死亡後的病理切片可發現在腦組及脊髓出現廣泛的病變與壞死。無法藉由這些病變區分是單純疱疹腦炎或 B 病毒感染症。此外由於和第 I 型單純疱疹病毒發生強烈的交叉反應因此無法用血清學方法區分。
(2)、實驗室診斷
a. 病毒分離
取咽喉拭子、腦脊髓液、咬傷部位或抓傷部位撿體接種在 Vero 或 HeLa 細胞,而後逐日觀察是否出現 CPE 及包涵體並用抗體確認。此項工作必須在 P3 高安全實驗室內進行,但病毒培養必須在 P4 實驗室內進行。
b. 檢測病毒基因
用 PCR 法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疱疹 B 病毒基因,但必須做序列分析以區分其他近緣疱疹病毒。
c. 檢測血中抗體
可利用 ELISA 法,墨點法檢測血中抗體,但 CHV-1 與 HSV 及綠猴疱疹病毒( Simian Agent 8 )或 Herpesvirus Papio 2 具共同抗原性,因此必需加以區分。
(3)、鑑別診斷 自病患的血液或病變部位檢體檢測到病毒(包括病毒基因)或自脊髓液檢測到 B 病毒之特異性抗體或有四倍以上上昇,即可確認。
藉 PCR 法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法(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區分 HSV-1 或 B 病毒。
預防保健
應小心處理猴子,如排泄物,活體材料(猴腎細胞培養)也應防止被猴子咬傷、抓傷。有可能經由人傳人,因此處理病患時應帶手套、護目鏡及口罩。本病無疫苗也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若有意外事故發生時應盡速清洗傷口並服用抗疱疹病毒藥物以減輕病情的嚴重度。
目前台灣地區雖然尚無疫情,但卻是天然宿主 Macaca 屬猴子的生活圈,因此不論是動物園或野放區均應嚴加管理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