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日電)瑞典漢學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新作「古琴的故事」讓專家驚豔,音樂家林谷芳等專家今天推崇「古琴的故事」文字淺顯、內容地道,可讓內行看門道、外行心生嚮往。
林西莉是暢銷書「漢字的故事」作者,以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的象形字起源,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在台灣擁有龐大讀者群。「古琴的故事」今年2月首刷出版即造成搶購,林西莉應邀來台,並出席今天的新書發表會。
本身會彈奏古琴的林西莉,推崇古琴的人文、藝術性,坦言害怕因為西方文化狂潮讓古琴失傳。她說,現在中國有許多年輕人已開始回頭尋找、珍視傳統文化,期盼「古琴的故事」能幫助台灣讀者進一步認識古琴,進而喜愛和珍惜古琴。
出席發表會的林谷芳表示,古琴從外型到音色、內涵,都可以是一件藝術品,不過,因為文化主體的喪失,反倒要由如林西莉等外籍漢學家寫如「古琴的故事」這種書,透過文化的折射反照,喚起文化界及民眾的重新重視。
林谷芳強調,林西莉雖然是外籍人士,但仔細閱讀「古琴的故事」後,卻發現其內容地道,文字深入淺出,非常適合門道中的行內人及一般民眾同時選讀。
台大音樂研究所教授沈冬建議民眾閱讀「古琴的故事」時,以欣賞人類共有文化遺產的態度欣賞,並慶幸自己身為中國文化圈的一份子,較外籍人士更能掌握其中精髓,並獲得啟發。
悠遊琴中有道
林西莉是貓頭鷹書房民國95年出版的暢銷書「漢字的故事」作者,她以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的象形字起源,以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已在台灣建立龐大的讀者群,讓「林西莉古琴的故事」於今年2月首刷出版就造成搶購。
林西莉在書中指出,「古琴」即「琴」,是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首位,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又稱七弦琴,因琴弦用蠶絲,又稱為「絲」。
根據林西莉考證,古琴與古代文人生活及天地觀息息相關,例如琴身大出音孔取名「龍池」、小出音孔名「鳳沼」,音柱稱為「天柱」、「地柱」等,即象徵國家、個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
七根琴弦則代表皇帝、臣子、人、事、物、文、武,寬六寸則代表六合(天、地、四方),中國文人的天地、人文觀在小小一座古琴上顯露無疑。
除具象的琴身結構外,林西莉指出,要彈奏古琴要先學會彈奏的指法,雖然只有七弦,卻有26種顫音、54種單音指法,如何能把握這些單調的音,與天地交心,表達、傳遞其中之美,沒有極富耐心的老師,一步步指點,無法窺其堂奧,也就得不到「道」。
林西莉考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向師襄子學古琴曲「文王操」,藉由彈奏過程,體悟到周文王的形貌風度,是古代文人藉琴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極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