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設計良品:鐘錶設計環境的變遷
鐘錶的可動裝置經歷了從機械式(步進式)到音叉式、再到石英式(水晶振動)的演變過程,而上述的演變過程是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一口氣發生的。在3C(汽車、彩色電視、冷氣機)大眾化的時代,鐘錶不但逐漸失去過去身為貴重文化資產的價值,對於鐘錶業者來說,還是個必須仰賴﹁贈品﹂市場,才能夠刺激銷售量的冷酷時代。另一方面,在鐘錶門市卻又可以看到各種標榜著﹁看起來既昂貴又豪華﹂的設計,簡直成了一種虛榮心的附屬品。
之所以想要嘗試設計掛鐘,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時鐘本來就是記錄每分每秒的神聖工具,不應該被淹沒在上述那種充滿了物質欲望的設計裡。而且我也沒有想太多,只是直接採用當時完全乏人問津、暗淡無光的黑白兩色作為設計的主軸,然後再把尺寸設計成直徑十五公分,亦即只有一般時鐘的一半大小,以符合當時蔚為主流的套房式住宅裡的狹窄空間。我雖然也想過要把這些設計交給鐘錶業者製作,但是當我把現有商品拆開來一看,發現只要能夠取得可動裝置,就不一定要仰賴專業廠商,因此我決定先著手去找可動裝置。時至今日,各種可動裝置已經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但是在那個時代,門檻其實非常高,好不容易才從特別訂作的單位弄到的機械,不但昂貴(一千三百日圓)還吵得要命。
經過一番奮鬥,好不容易生產出來,正準備上市販賣的時候,沒想到鐘錶行又只肯販賣檯面上現有廠商的產品,最後我想到了當時剛出現,並剛自成一格的室內用品專賣店,請他們讓我寄賣。於是,我找了青山的Heartart、Arflex、Orange
House、銀座松屋的設計作品專賣店等,雖然前後不到十家,但是賣得還不錯。現在回頭想想,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心想當時的人也真大膽,居然會願意買這種外行人製作,技術既不純熟、品質也不頂好的商品。或許,這些現代設計的愛好者已經厭倦了現有的東西,只好抱著類似電腦狂去秋葉原買一堆垃圾商品的心態來購買吧!無論原因為何,我都由衷地感謝他們。
由現有鐘錶廠商提供的可動裝置,在市場上顯著成長、鐘錶店以外的鐘錶賣場也陸續誕生、鐘錶不再只是鐘錶,而開始主張自己其實是另一種類別的獨立商品,鐘錶發展至此,已然走到了轉彎處。此外,鐘錶界陸續出現搶坐第三大寶座的廠商,號稱出貨量超過五百萬支的大型鐘錶廠商也浮上了檯面,帶動地方產業的繁榮。然而,就像我在本文一開始所說的,鐘錶市場即使從﹁贈品﹂市場過渡到禮品市場,庸俗商品還是佔了絕大部分,至今依舊如此。還有,一九七○年代價值五千日圓或一萬日圓的商品現在只值二千日圓,姑且不論品質問題,現在就連百元商店也買得到大陸製的鐘錶。時代確實出現了重大改變,鐘錶又豈能置身事外?
前言實在是太長了,言歸正傳,鐘錶業界在這三十年經歷了各種絲毫不遜於其他產業的考驗,從「技術革新」演變成「產業變化」,從「價值的變化」演變成「生產本身的劇變」。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鐘錶設計又出現了怎樣的演變呢?
首先,在一九六○年代後半,因為設計出鐘擺式電子桌上型時鐘而聲名大噪的Q設計群(渡邊力),為精工SEIKO設計的掛鐘於七○年代前半期上市時贏得各界掌聲。如前所述,在充斥著過度裝飾的產品中,巧妙地將塑膠與不鏽鋼組合起來,設計成簡單大方的款式,和個性十足的數字面板一起綻放出無與倫比的光芒。然而,這種設計再怎麼看都太四平八穩了,或許因為具有適度的緊張感很適合用在學校和辦公室等場合,但卻和室內用品專賣店最想要強調的輕鬆舒適印象相差十萬八千里,反而有點讓人不敢不正襟危坐的壓迫感。
加藤孝志先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出道,宛如彗星一樣,為鐘錶市場帶來巨大衝擊。這點也反映在收藏家系列Collectors Collection上,這款時鐘仍然讓人覺得是走在時代的最尖端,因此相關的種種傳說一下子就傳開了。有人說:那是美國製的!也有人說﹁不對,是義大利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他實在是太大膽了。對於當時的鐘錶業者來說,只要小細節有一點似是而非、大同小異的設計,雖然不是太滿意,但還是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加藤先生的設計從天而降,與其他的截然不同。這款時鐘不僅具有與生俱來的明星氣質,足以超越顯示時間的功能,把藝術融進生活裡,還因為他的作品實在太新潮了,會讓人不顧一切地把它買回家,就像有人明明已經有老婆了,可是在街上看到絕世美女,還是會忍不住求婚一樣,真是罪孽深重。不僅如此,他的作品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就是讓人感覺不出它的國籍,說它是義大利製,看起來就像是義大利製;若說是美國製,看起來就很美國;若說是英國製,也會讓人聯想到英國的優雅。反之,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看到它,都會覺得驚艷不已,所以對全世界來說,那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作品。
沒多久,加藤先生創立了自有品牌SESSA,在展開新挑戰的同時,他也把時鐘這項作品設計的更加洗練。無論身在何處,他都不忘最初那股勇往直前的勇氣,才能在朝氣蓬勃的設計界裡,永保其不可思議的魅力。而且他對於設計的態度還是與二十五年前一模一樣,這點也令我十分佩服。
SC-1000 掛鐘 材質=鋁 尺寸=直徑350mm 製造商=TAKATA Lemnos
◎在山上的真實體驗
─逢. 卓郎─
小心翼翼地回頭望,一隻鳶鳥正從山谷下方飛過。我光是要手腳並用攀住岩石,免得跌落萬丈深淵就已經精疲力盡了。即使如此,登山鞋的橡膠鞋底和手上的摩擦係數還是一點一滴地輸給地心引力。正當我覺得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從岩石上方伸出了一隻手。那就是加藤孝志的手,他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大學的學弟,更是我的救命恩人。
那時候我已經畢業,常常應他之邀一起去爬山。當時我們都還是多愁善感的慘綠青年,對於自己和自己的創作都沒什麼信心。但我們始終相信一定有個真理在那裡,只是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為了找出這個答案,我們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例如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來各個領域的老師,每個月舉行一次讀書會。生物學的三木成夫老師也是我們找過的老師之一,只是他已經離開人世。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山一直是種非常特別的存在。每次去,它都會以絕佳表情迎接我們,而且充滿了大自然的包容,可以淨化我們的身心。而且不只透過眼睛,而是透過全身的感官傳達一些東西到我們內心深處。我在唐松岳的山頂上看到千變萬化的夕照美景,同時也在夕陽餘暉中找到一些可能的表現方式。
加藤孝志曾經以身體周遭空間為主題舉辦過個展,也曾經在美術館裡發表過作品。他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設計時鐘,等我發現的時候,他的工作領域已經拓展到展覽空間及建築上。每次看到他的時鐘或桌上型膠台,視線總是會越過物品本身,看見由其陰影所營造出來的美麗空間。我們不難發現,加藤注重的不只是物品本身,還有物品與其周遭的關聯性。藉由把某物放在某處,那個地方才開始有了生命。我甚至覺得他的目的或許不是在設計物品,而是為了把一個地方的空間概念具體化才設計物品的。在西歐,那種空間與物品、自然與人工,或是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對比,十之八九是從抵抗或是從對峙的
SC-3000 掛鐘 材質=塑膠 尺寸=直徑260mm 製造商=TAKATA Lemnos
意識衍生而來。但是在日本或亞洲,則是從相關的事物而來,或是把原本就包含在大自然裡的東西融合到風土中。我想加藤孝志觀察事物的角度,就是源自這裡。
在藝壇風景不斷更迭的一九八○年代,諸如: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odyworks、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田原圭一、 席德.米德Syd Mead,科幻藝術大師等在當時引爆話題的藝術家們,陸續在原宿及六本木舉辦展覽。這些展覽全都因為他對空間設計的獨到見解,而變得更有生命力。
田原圭一世紀末Finde-siecle展的空間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水晶作的田徑柵欄和大幅白布一左一右地輕輕覆蓋在會場的入口,彷彿暗示著寺廟內的結界。地板上鋪著馬口鐵,鋅的結晶閃爍著美麗的光芒,與上述素材呈現明顯對比。攝影作品則是投影在好幾幅從十多公尺高垂下來的巨大布幕上,一張接著一張變換著照片。簡直就像是被包圍在山中的煙嵐裡,低頭看見各式各樣的幻影。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展覽空間會如此設計。
我相信,加藤孝志是第一人把這種藝術手法帶進展覽空間裡。至於美術館也開始投入心力在會場的設計上,則是後來的事了。
他現在正致力於車展的空間構成及建築設計上。我相信,他一定也能掌握這二方面的空間,就像掌握物品一樣,從而展開改造空間或場地的設計。他還說,就算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他還是要繼續爬山。
我很感謝上帝,讓我能夠與加藤孝志一起分享在山上的真實體驗。@
摘自 《設計良品:超越時代與國界的極致設計》 積木出版社 提供
【註釋】
A
譯註:加藤孝志︵Takashi Kato,1952-︶,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靜岡縣濱松市。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一九八○年開始從事鐘錶的設計。一九八三年開始為三宅一生、布萊恩.伊諾︵環境音樂之父︶等設計展覽現場的空間。一九八七年成立了SESSA,將觸角從產品設計延伸到商業設施、住宅的建築設計。擅長文具及鐘錶的設計,二○○○年成為史上第一位加入Lexon的日本設計師。
B
譯註: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宗師,人稱茶聖。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