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風箏專家黃景楨 在藝術天空遨翔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黃景楨,1962年生於台北縣三峽鎮鳶山,如今已登上國際風箏展演舞台;神情開朗、個性積極的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不要讓自己有興趣做的事被字典定型,你就可以做出一片天。

現年47歲的黃景楨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1987年畢業那年就因畢業設計作品「風箏博物館」獲年度系友獎;1994年參與台北建城110週年主題風箏製作、市政府廣場風箏表演;1995年還因研發出新型組合式風箏,榮獲多國專利。

引起更多人注意則與他參與19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風箏館企劃、展覽與表演有關。隔年還被延攬成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風箏藝術諮詢委員。

之後他陸續參加國內外諸多藝術展,國外部份有2002年西班牙「菲立普王子藝術科學博物館」個展、西班牙國際風箏節表演、荷蘭海牙個展、獲第25屆荷蘭國際風箏節首獎;2004年參加美國紐約曼哈頓WinterGarden風箏表演、巴黎文化中心風箏展等。

2006年,他在紐約世界金融中心辦個展;2008年到美國聖路易科學中心辦個展。國內外一年都會舉行數場展覽,讓他忙得不亦樂乎;40多歲的人,因而還像孩子一樣愛動,沒有老沉氣。

很多人無法想像做風箏可以做出一片天,至今多數人仍認為不能靠藝術過生活。黃景楨說,他10歲就開始做風箏,起因是看到哥哥做的風箏飛上天,一條線碰到雲朵,讓他感覺「一條線碰到棉花糖」的樂趣,他想要複製那份快樂,於是他開始做風箏,一直做到現在。

持續力來自何種心動的感覺?他笑說,好玩的是,本來是想要複製「一條線碰到棉花糖」的樂趣,沒想到動手做後,好玩的事在之後一一發生。

他眼睛發亮、語氣篤定的說,上帝造物十分有意思,他的心有種動力,就是會想讓愛人飛上天(他有個風箏作品就是兒子的臉),而且想飛也是人的慾望,於是他把這股發自內心的想像寄託於做風箏。這就是他做風箏做得樂此不疲的原因。

不僅國內玩風箏的人都知道他,當他在國外辦展時,不認識他的人看了他以星際為背景的風箏作品高掛在挑高建築中,半透光呈顯出的視覺效果後,都會問他,「where are you from(你來自哪裡)?」因為美的感動,把人心拉近了,無形中也拓展自己家鄉台灣的知名度。

但他最終得以一直做風箏的原因又是什麼?他想了一想說,有人把他做的事叫工藝或是其他,但他從不這麼想,他希望大家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時,「不要管你做的事,原本在字典裡是什麼,你就會做得快樂、做出沒有界線的一片天!」

──轉自《中央社》(//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0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二日電)為了不讓秋冬兩季的東北季風中斷澎湖旅遊活動,澎湖縣政府將澎湖風的特色重新包裝運用,宣布四日起推出「小島兜風節」系列活動,以風箏、風鈴、風車、風帆等「四風」為主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要讓遊客盡情享受風的樂趣。
  • 「九月九,風吹滿天號」……
  • 26日晚間至27日凌晨,上海多處有網友反映目擊到夜空雲層中懸浮著一個閃光的不明飛行物,據推算,該物體在上海夜空中存在時間超過10個小時。很多網友表示這次目擊的物體不像風箏。
  • 午後恬靜的田野裡
    男孩笑得比陽光更燦爛
    湛藍的天空失去雲彩的點綴
    只為襯出橙紅的完美對比
    風的力度握在手中的感覺
    彷彿握住愛的甜蜜
  • 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的上空於去年夏天出現神秘的圓柱體,有人將拍得片段放上網站,引起激烈討論,部份人相信是風箏或氣球,但有專家認定是UFO。
  • 【大紀元3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詹士弘/古坑報導〕雲林縣228紀念追思活動,昨日在古坑228紀念公園舉行,除邀請受難者家屬代表與縣長蘇治芬一起在紀念碑前獻花外,並施放「和‧平‧自‧由‧飛」5個心型風箏升空,代表和平、希望與新生時代的到來。
  • 2021年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移民台灣。(宋祥龍/大紀元)
    惡法如影隨形、無所不在,「這就很像一把無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讓你說,更恐怖。」早年到中國採訪,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們的血淚悲歌。他預見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將「慢慢脆弱、慢慢腐化」。於是他與妻子選擇移民與香港生活狀態接近的台灣。
  • 想想看古代,確實沒有便利商店,也確實沒有線上購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遞等現代的名詞出現。不過,如果你閱讀過古書,孟子說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孟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看看《貨郎圖》,想想這句話,誰說古代沒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這些貨郎,他是不是肩負著物流的概念?然後實踐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概念呢?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