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箏樂的變化
【大紀元4月1日訊】(廖進三簡介:民國49年生,台灣台中市人,勤益工專化工科畢業,從事箏樂教學20餘年,曾任教中區各級學校社團及社區大學古箏教師。創作古箏曲:歡樂音樂節(二重奏)、秋天的童話(三重奏)、新陽關三疊(三重奏)及編創台灣民謠等樂曲。)
筆者大約在民國67年左右開始接觸古箏,算算至今也超過30年的時間了,在這不算短的光陰中,台灣的改變比任何時代來得快速,首先它由舊世紀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形態上都以極多樣化且迅速的步伐在推進,往往一種新的觀念被提出但在極短時間內又成了明日黃花,這個世紀每天都有許多新的事物期待被人瞭解、認識,它是那樣的五彩繽紛又令人目不暇給,也因此這個世紀充滿著噪動與不確定,噪動的是它充滿了創造力的旺盛企圖,而不確定的是它那多變而又數量龐雜的各種論點。
箏樂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當然也無法置身其外。首先在樂器的改變上,先由傳統的16弦木軫調音的小型古箏改以螺絲軫調音的中大型古箏,再進入以纏弦為主的21弦箏,古箏的弦數與體積也一再地擴大,從21弦、23弦、26弦直到44弦或48弦的轉調古箏,它們都曾企圖在箏樂的發展史上獨占鼇頭、引領風騷。在音樂的內涵上也產生極大的變異,把左手放到雁柱的右邊,加入右手聯彈的組成,已成為固定且必要的模式;在音響上加了許多拍擊及非旋律性因素的技法,且大量融入現代樂派的觀念;在調式上採用多調性及非五聲音階的作曲方式。一時之間,幾百年來人們所熟知的音樂型態,在短短的三十幾年內,幾乎變成另外一種音樂形式,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初期習箏時所無法想像得到的。
若從上述的現象來討論,一則是箏樂的發展上有很大的空間,另一則是代表此種藝術型態還不夠成熟。我們都希望它往完美的方向發展,但重要的是在現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有我們參與的足跡?亦或是在這轉捩點上缺席?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文摘自《實用古箏教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