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近代箏樂的變化

廖進三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日訊】(廖進三簡介:民國49年生,台灣台中市人,勤益工專化工科畢業,從事箏樂教學20餘年,曾任教中區各級學校社團及社區大學古箏教師。創作古箏曲:歡樂音樂節(二重奏)、秋天的童話(三重奏)、新陽關三疊(三重奏)及編創台灣民謠等樂曲。)

筆者大約在民國67年左右開始接觸古箏,算算至今也超過30年的時間了,在這不算短的光陰中,台灣的改變比任何時代來得快速,首先它由舊世紀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形態上都以極多樣化且迅速的步伐在推進,往往一種新的觀念被提出但在極短時間內又成了明日黃花,這個世紀每天都有許多新的事物期待被人瞭解、認識,它是那樣的五彩繽紛又令人目不暇給,也因此這個世紀充滿著噪動與不確定,噪動的是它充滿了創造力的旺盛企圖,而不確定的是它那多變而又數量龐雜的各種論點。

箏樂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當然也無法置身其外。首先在樂器的改變上,先由傳統的16弦木軫調音的小型古箏改以螺絲軫調音的中大型古箏,再進入以纏弦為主的21弦箏,古箏的弦數與體積也一再地擴大,從21弦、23弦、26弦直到44弦或48弦的轉調古箏,它們都曾企圖在箏樂的發展史上獨占鼇頭、引領風騷。在音樂的內涵上也產生極大的變異,把左手放到雁柱的右邊,加入右手聯彈的組成,已成為固定且必要的模式;在音響上加了許多拍擊及非旋律性因素的技法,且大量融入現代樂派的觀念;在調式上採用多調性及非五聲音階的作曲方式。一時之間,幾百年來人們所熟知的音樂型態,在短短的三十幾年內,幾乎變成另外一種音樂形式,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初期習箏時所無法想像得到的。

若從上述的現象來討論,一則是箏樂的發展上有很大的空間,另一則是代表此種藝術型態還不夠成熟。我們都希望它往完美的方向發展,但重要的是在現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有我們參與的足跡?亦或是在這轉捩點上缺席?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文摘自《實用古箏教程》(//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