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23日電)郭冠英事件隨著新聞局做出免職處分劃下句點。從「范蘭欽」到郭冠英,凸顯文官行政中立的重要性。此外,對於向來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員,建立退場機制也有助汰劣擇優。
前新聞局駐多倫多新聞組長郭冠英以「范蘭欽」為筆名在網路發表「台灣是鬼島」、「台巴子」、「高級外省人」等言論,引發爭議,他今天接受電視台專訪承認「我就是范蘭欽」。行政院新聞局隨即在下午召開考績委員會做出決議,認為郭冠英言行不當、蓄意欺瞞,予以兩大過免職處分。
郭冠英事件涉及族群對立,若未能及時妥適處理,恐將延燒馬政府致力推動族群和解的成果。國民黨籍立委李嘉進曾直言,「國民黨努力想把228事件的包袱拿開,這項努力卻被郭冠英事件破功」;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在輔選大安區立委補選時,趁勢拋出「外省權貴說」,認為郭冠英事件是外省權貴故意縱容省籍對立結果。
不過,在歷經十多天的紛擾後,郭冠英事件再度讓社會關注到「文官行政中立」的重要性。除了郭冠英事件外,前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長吳孟德當初在解釋高雄市缺水問題時,因一句「外省人來太多」引發軒然大波,並因此引咎請辭。
言論自由不是凌駕行政中立的尚方寶劍,即使因為對於時事議題有獨到見解,但常任文官在政治偏好上成為「隱形人」,才是確保行政中立的前提。考試院長關中曾發送朝野立委每人一本「考試院與文官制度」小冊子,當中指出,行政中立包括常任文官的政治態度應該隱匿,不應表達出自己的政治偏好。
不過,就在郭冠英事件尚未平息之際,立法院18日初審通過「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規範公務人員執行職務應嚴守行政中立,不得偏袒任何黨派、不得介入政治紛爭等規定;這也有助避免往後再出現類似郭冠英事件,在公務員行政中立與言論自由的分際間,畫下明確界線。
此外,郭冠英事件也凸顯公務員不再是外界所謂的「鐵飯碗」,建立退場機制勢在必行。考試院長關中日前指出,考試院研擬公務員退場機制是為提升競爭力,不能再讓文官系統變成黑洞;總統馬英九也贊成公務員退場機制的構想,認為公務員要有競爭力,「有進就有退、有獎就有懲」,不能永遠都是鐵飯碗。
目前著手研擬公務員退場機制修法的國民黨籍立委張碩文表示,郭冠英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適任的公務員本來就該淘汰,透過退場機制,才可以避免下一個造成族群對立的「范蘭欽」;民進黨團幹事長李俊毅認為,公務員應加強國家認同教育,國家認同表現應做為公務員退場的考量之一。
隨著新聞局明快的處理,郭冠英風波暫時劃下句點。不過,郭冠英事件對接下來的立委補選、年底縣市長選舉,究竟投下多少變數,有待觀察。此外,在范蘭欽之後,政府相關單位如何落實行政中立,確立公務員退場機制,也考驗執政團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