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二十一)
【原文】
三傳(1)者(2),有公羊(3),
有左氏(4),有谷梁(5)。
經(6)既(7)明,方(8)讀子(9),
撮(10)其(11)要(12),記(13)其(11)事。
【讀音練習】
三(s□n) 傳(zhu□n) 者(zh□),有(y□u) 公(g□ng) 羊(y□ng),
有(y□u) 左(zu□) 氏(sh□),有(y□u) 谷(g□) 梁(li□ng)。
經(j□ng) 既(j□) 明(m□ng),方(f□ng) 讀(d□) 子(z□),
撮(cu□) 其(q□) 要(y□o),記(j□) 其(q□) 事(sh□)。
三(ㄙㄢ) 傳(ㄓㄨㄢ`)者(ㄓㄜˇ),
有(一ㄡˇ)公(ㄍㄨㄥ)羊(一ㄤ),
有(一ㄡˇ)左(ㄗㄨㄛˇ)氏(ㄕ`),
有(一ㄡˇ)谷(ㄍㄨˇ) 梁(ㄌ一ㄤ)。
經(ㄐ一ㄥ)既(ㄐ一`)明(ㄇ一ㄥ),
方(ㄈㄤ)讀(ㄉㄨ)子(ㄗˇ),
撮(ㄘㄨㄛ`)其(ㄑ一)要(一ㄠ`),
記(ㄐ一`)其(ㄑ一)事(ㄕ`)。
【字詞義解釋】
(1)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簡稱「三傳」。者:語助詞。
(2)公羊:《公羊傳》的簡稱。早先是戰國時公羊高所撰,到漢景帝時再由公羊壽與胡毋生寫定。此書以問答形式來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
(3)左氏:指《左傳》,也叫《左氏春秋》。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所撰。以敘事為主,著重在以史事來證實《春秋》。
(4)谷梁:指《谷梁傳》,戰國時谷梁赤所撰。
(5)經:古代的圖書目錄有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這裡指儒家典籍。
(6)既:已經。
(7)方:才、開始。
(8)子:古代圖書分類經、史、子、集四部的子部。這裡指諸子百家的(9)書籍。
(10)撮:摘錄。
(11)其:諸子百家的書籍。
(12)要:重點。
(13)記:記住。
【譯文參考】
給《春秋》作解釋的有合稱「三傳」的書,分別是戰國時公羊高的《公羊傳》、春秋時魯國人左丘明的《左傳》、戰國時谷梁赤的《谷梁傳》。
儒家典籍都通曉了之後,才開始讀諸子百家的書,對各家的書要摘錄重點,記住其中的事例。
【問題討論】
(1)古人看「應該」看的書,像儒家典籍和諸子百家的書等,這樣才懂得如何做人處世,現在許多人只看「喜歡」看的書,像漫畫、雜誌、小說等。現代人按照「喜歡」來看書,會有什麼問題?古人看「應該」看的書,有什麼好處?
(2)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本書?或哪一則故事?想想看:它的哪一點最感人?為什麼?
【故事天地】
韋編三絕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代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會有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連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的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半部論語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推官。西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統一了全國,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宋太宗時,趙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學識淺,所讀之書只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當宰相不恰當。
有一次,宋太宗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我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我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天下太平。」
後來趙普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箱,裡面果真只有《論語》二十篇。
「半部論語」是強調儒家思想的精深。
【心得寫作單】
(1)孔子的時代沒有紙,他的《周易》這部書,字是寫在什麼上面?
(2)孔子讀的《周易》,它的編連竹簡的熟牛皮繩子為什麼被磨斷好幾次呢?
(3)趙普能為宋朝做出那麼大的貢獻,憑藉的是什麼?是能力嗎?
(4)從以上的故事,你認為讀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能力,還是為了提高心性和思想呢?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