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4日電)台灣行政院金管會主委陳沖提出郵政儲金部門改為銀行的思考方向,交通部長毛治國認為八字還沒一撇。不可否認,郵局是目前台灣存款戶最多的機構,正努力爭取金融及壽險空間。
台灣目前有1300多家郵局,比任何一家銀行都多,郵局三大業務主要是郵件投遞、存款及匯兌、簡易壽險,對很多民眾來說,在郵局存款絕對安心,因為有國家支撐,郵局不會因經營不善倒閉,中華郵政公司統計,全台灣郵政儲金戶數超過3200萬戶,平均每人至少在郵局都有一個戶頭,郵政儲金金額高達新台幣4兆6000多億元。
不過,郵局不是銀行,不能承作放款業務,早年所有儲金都轉存中央銀行,後來儲金額度愈來愈大,部分轉存公民營銀行,目前約超過一半的郵政儲金還是以轉存為主。
民國92年,郵政總局改制為中華郵政公司,經營上開始有一些彈性,民眾可以看到最大的改變是,現在的郵局有一點像超商,代售五花八門的商品,到郵局辦事還可順便買米、買保養品或健康食品。
其次,在儲金業務上,中華郵政近幾年也開始將部分儲金轉投資股票、基金及債券,金額約4000多億元,操作以謹慎保守為原則,所以,在這波金融海嘯中,並未像銀行般遭受嚴重衝擊。
中華郵政改制時,政府給予5年免稅期,去年開始第一次繳稅,金額約37億多元,中華郵政更加體認資金運用的重要性。
看郵政儲金會以為中華郵政公司有錢,但這些都是民眾的錢,現在利率走低,利差縮小,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郵政儲金的轉存金額也會限制,儲金太多對中華郵政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不景氣,閒置的金額可能會增加,雖然郵局3月9日起停止企業的定期款,但不能拒絕民眾存錢;中華郵政發言人蘇天富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龐大的郵政儲金還可能是一種負債。
中華郵政公司正積極推動修改「郵政儲金匯兌法」,希望先爭取承作小額放款,中華郵政公司設定的目標是10萬元以下。
至於壽險部分,目前保額約7000多億元,但只是一種不必體檢的簡易人壽保險,性質上仍是一種存款性質,每年定期繳費,期滿領回保額加利息,中華郵政理事長蔡兩全形容,有點像「準社會型保險」。
另外,中華郵政也擬修改「簡易人壽保險法」,盼能承作如健康險等其他險種。
特別的是,中華郵政公司的主管機關是交通部,但除了郵件投遞業務外,儲金及壽險業務是否能進一步開放,必須要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民眾未來是否能向郵局借錢,或購買非簡易型保險,光問交通部可能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