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劭教授在花蓮鳳林打造出東部第一座玻璃工房,「在家鄉的工作與生活,我再度體驗自然生命的可敬與可貴,以及自然偉大的力量。」他認為,他是和大自然一起創作……
「二十年前我離開花蓮鄉下,如今它卻成為我的創作泉源。在台北生活了十幾年才猛然發現,花蓮那種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雖然兼行政職十分忙碌,但只要有空檔,劉得劭教授會豪不猶豫的開著車或買張車票就回花蓮。劉教授是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系主任。
在這宜花東第一座「玻璃工房」,親手打造的劉得劭娓娓道來他的生活態度、創作理念以及未來願景。從中,我看見一位令人感動的「生活勞動美學實踐家」,正用他的雙手努力推動玻璃藝術──創作、研究、傳承、發揚……
玻璃藝術節驚豔 一頭栽入
劉得劭是花蓮縣鳳林鎮人,成長於青山綠水環抱的縱谷小鎮,童年時,盡情徜徉嬉戲於大自然田野山水之間的經驗,深深影響其日後的求學、創作、生活……
小時候,阿婆殷殷叮嚀:「如果沒有好好唸書,將來只好留在鄉下看牛、種田……」為此,劉得劭努力於課業,師專畢業後,二十起歲擔任小學教師,八年之後,北上到師大工藝系進修,再赴日本國立大阪教育大學取得碩士學位,隨後回台任教至今。
一九九七年,已從事十餘年陶藝創作的劉得劭,在觀賞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時,驚豔於玻璃與光的幻化氛圍,觸動了他對玻璃材質的興趣。自此,他開始探索、收集、挑戰、實驗、創作……一頭栽進迷人的玻璃世界,並設計、製作融合玻璃專用電窯、小型玻璃溶解爐、快速加熱爐等。
二零零四年,因父親健康不佳,子女體悟到家人共聚和親情的重要,劉得劭運用他曾在日本接觸學習竹炭生產的專長,在鳳林山腳下成立讚炭工房。
二零零八年,劉教授更進一步成立東部唯一的玻璃工房,這棟實用、造型獨特的挑高黑色建築是劉教授親自規劃、設計的心血結晶,包括使用的超小型吹玻璃設備,輕巧不佔空間,降低耗能問題,工作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只在使用時才開電,讓繁忙的現代人隨時在生活的空檔都可以接觸。
童年體驗 大自然為創作泉源
玻璃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循環再利用,玻璃工房也用了很多回收材料,許多花蓮鄉親看見報導,紛紛收集了許多玻璃空瓶拿過來。劉得劭也特地在電窯上放一個米酒瓶給遊客看,玻璃空瓶敲碎丟進窯裏,可以融出濃濃的玻璃漿來做造型,回收效果非常好,是相當符合環保概念的材質。
童年和大自然互動的經驗成為劉得劭創作的泉源,他喜歡到處去遊山玩水,喜歡照相、烹飪、喜歡火,也會帶孩子到公園、社區、鄉下、菜園裏去玩,陪著他成長。讓「自然進入作品,作品進入自然」是他作品的特色,「在家鄉的工作與生活,我再度體驗自然生命的可敬與可貴,以及自然偉大的力量。」
劉得劭親切的為我們介紹玻璃工房中一件件流動著線條、色彩、光影的精采作品,最特別的是在他二零零四年舉辦過「玻‧光‧山‧水劉得劭玻璃藝術創作展」之後,做了一件「作品進入到自然裏」的創作。主要是山、海、水的造型,把它拉長、鑽洞、綁繩子,拿到太平洋鹽寮海岸,游泳到海裏把它吊好,放置三個月,讓它回到大自然中。有趣的是:有的作品破掉還隨海浪打回來岸上,玻璃來自於石頭、細砂,在磨滾中又回到大自然,所以劉得劭認為,他是和大自然一起創作。
產學結合 多元創作體驗
劉得劭所任職的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結合了藝術和設計兩大領域,透過教育希望讓學生知道,除了創作、傳承之外,也能和育樂、休閒等相關產業結合,變成體驗式的教學活動,使工藝朝向多元發展,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例如,最近學校和三芝農場合作,學生在農場上蓋窯創作,遊客可以來參觀、體驗陶藝創作;去年也辦過「第一屆澎湖國際手工藝創作營」,讓遊客在吃海鮮、玩沙灘之餘,發現以前所沒有的燒陶、吹玻璃、染布等工藝體驗,讓藝術生活化,易於親近;今年暑假則有兩批老師和學生到讚炭工房來進行燒陶、吹玻璃的體驗活動,利用這兒的泥土在鄉野山水間燒製,相信作品會有不同的風貌和趣味。
動手操做 體驗勞動樂趣
對劉得劭而言,「喜歡動手操作」似乎是先天具有的家族基因。從阿公、阿婆到父親──已經八十歲的退休老校長,每天都還是要動手做一些事情。
雖然長輩沒有特意叮嚀,但是晚輩耳濡目染於身教、勞動的身影之下,很自然的整個家族都喜歡勞動,且從中得到樂趣。劉教授認為:「做為一個人,勞動和活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鋤草、種種花、農事等,動手做才能了解生活中的事。人活著的時間這麼長,每一件事,有機會不妨親自動手做做看。」
劉得劭本身就是用動手做早餐、吃早餐來迎接生活的每一天,孩子國小階段,他還會帶著孩子去買材料,一起動手做早餐!
劉得劭說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性格勤奮的劉得劭,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勇於追求、突破自我。從二十年前做陶瓷、金工,十年前做平板,再跳到玻璃的領域重新開始,現在玻璃藝術的創作是他最喜歡的了。然而,因為仍要肩負養家的責任,所以目前最大的可能是,「告訴別人: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在玻璃工房,遊客可以體驗吹玻璃的過程,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操作,在溫度、時間中精準拿捏,很快就有成品,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劉得劭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尤其是年輕的原住民朋友,普遍動手做的能力都很強,能讓他們擁有這項就業本領。他也期盼政府相關單位,能在此進行相關活動,共同努力將玻璃藝術推廣給更多人來認識、體驗。
做中感受領悟 心情為要
只要是晴天,劉得劭會騎六公里腳踏車到學校,回程還特地繞路兜風,騎九公里回家。總是有朋友不解的問:開車多方便,有冷氣可吹,有柔軟的沙發可坐,何必在硬板凳上拚命踩,「享受」烏煙瘴氣?
而劉得劭自有一番道理:「我們算速率,光用時間乘以距離是不夠的,還要乘上一種最重要的東西──心情。騎車讓我心情好,上班有活力,回家達到運動的效果,我是這樣考量的。四十歲以前我沒有想過:時間和速率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這些年我慢慢地找,近二、三年來我才找出那個東西,就是「心情」。不在於那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的感受、領悟,心情指數高,結果自然會好。」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