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相聲藝術的多樣化》
1949年以來,相聲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葷口」意涵的段子,走「淨化相聲」路線,連表演時間也有縮短的趨勢;過去的相聲段子通常要說個二、三十分鐘,甚至有長達四、五十分鐘的,上得台來,往往藝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鐘。但在1949年而後,相聲段子明顯縮短,長的不過十多分鐘,短的則只有幾分鐘。
進一步探索相聲變化的主要趨勢,主要表現在︰
*表演類型︰
1949年而後,相聲基本上保持了「單口」、「對口」、「群活」三種表演方式,但也有些具體的變化。自從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及繼承他的弟子接續謝世之後,單口相聲便長期處於沉寂的狀態。
對口相聲始終處於興旺發達的狀態,惟「子母哏」相聲一度少見,後又復甦。群活也像單口相聲那樣,長期以來處於沉寂狀態,近年受相聲小品的帶動,才稍有增多的趨勢。
*相聲功能︰
相聲具有諷刺、娛樂、歌誦三大功能,原本以前二者的表演為主,但是進入1949年之後,相聲的諷刺功能受到抑制,娛樂功能也一度受到忽視,只有歌誦功能得天時、地利、人和,有突破性的發展。
姜昆在《相聲之外》中曾提到相聲的功能問題︰
「那麼,我們相聲藝術中,能不能有一種勸戒型的呢?單純的諷刺你不理,純粹的歌誦你不聽,勸戒則是一種推心置腹的娓娓懇談,和聲細說一直說到你的心裡,讓你在心中引起共鳴,直到你拍著腿叫『有點道理』為止。應該說這不妨是一種嘗試。」
姜昆的一些作品就屬於「勸戒型」的,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還有一些相聲雖不一定是勸戒型的,卻含有勸戒的成分。勸戒與諷刺既有某些相似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說學逗唱︰
「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基本構成因素,相聲演員常說︰「相聲以『說』為主,以『逗』當先!」表明「說」跟「逗」的重要地位。1949年而後,這部分的變化不大,而「學」跟「唱」則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
「學」的多樣化主要是由摹擬對象的變化引起,隨著時代改革與交通發展,藝人們摹擬方言的範圍愈來愈大,幾乎所有有特色的方言都在摹擬之列。加上社會日趨複雜,新事物大量湧現,也為相聲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相聲的「唱」包括「太平歌詞」和學唱,過去學唱以戲曲、小調為主,近年已經把學唱流行歌曲,作為學唱的主旋律了。
*演出藝人︰
相聲演員一向有專業和業餘之分,業餘的演員從前被稱之為「票友」,人數並不很多。但在共黨執政並將相聲藝術作為人民宣傳利器之後,業餘相聲隊伍大為擴展,遍及全國的基層單位與地區,成為專業相聲演員的「後備軍」。
強調「婦女撐起半邊天」,共黨文化同時為相聲帶來了演出性別的改變,原本以男藝人構成的相聲專業,現在發展到有清一色的「女相聲」,也有男女搭檔的「男女相聲」;進一步帶動了適應女性表演風格的相聲創作。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不但出現了中國演員和外國演員搭檔的「中外相聲」,還出現了一些表演相聲的外國藝人明星;最初他們以摹擬北京土語為能事,博取笑聲。後來漸漸登堂入室,掌握了相聲藝術的韻味,有的竟然連難度極大的「繞口令」跟「貫口」都「不在話下」,運用自如!確實令人驚歎、訝異,耳目一新。
*表演道具︰
離開傳統、創新方式的相聲增強了演員演出時的「表演」成分,更加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完全不是以前傳統藝人拿著扇子、手帕、醒木,就能完美演出的狀況了。
這批新相聲類似「舞台劇」,根據劇情發展及表演需要,演員選用相應的道具,各式各樣的搭配,變得十分靈活;甚至表演「柳活」時,還有拿著吉他等樂器登台演出的相聲藝人,以致有「吉他相聲」之稱。
*服裝化妝︰
傳統相聲演員身著肥袖長衫,這樣的裝束早已深植人心。而今表演「新相聲」,演員則穿著多樣化的時裝,臉部化著淡妝,如果演出內容與外表形象和諧一致,按照扮演的角色打扮,效果可算良好;如果像少數演員著裝「以怪取勝」的話,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