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以色列新總理的老問題
【大紀元2月20日訊】2月10日,以色列舉行全國大選,產生新的總理。但不管誰來組閣(以色列是內閣制),新總理都將面對老問題,那就是以色列的生存和自己人民的安全問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過去那種想通過讓步、談判,或單方面撤軍,來和對手換取和平的一廂情願政策,顯然可能得改變。
妥協政策所以不靈,和以色列的獨特歷史,以及中東的地緣政治有直接的關係:從1948年以色列(在聯合國決議下)建國,至今60年來,作為中東的唯一民主國家(在薩達姆被推翻,伊拉克民選之前),一直遭到周邊阿拉伯專制國家的敵視。曾發生的幾次主要中東戰爭,都是因為阿拉伯國家連手,以多欺少,要把以色列這個國家滅掉。以色列不是被迫迎戰,就是先發制人,阻止再次被打。而所謂以色列佔領了阿拉伯國家的土地,都是以色列打贏這些戰爭後乘勝獲得的(後來這些阿拉伯國家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這些土地就被交還)。而所謂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也主要是阿拉伯國家連手進攻以色列的戰爭造成的。所以有人用「土地」、「難民 」 這兩大問題來譴責以色列,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今天,無論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還是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以及和伊朗的對抗,都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根本問題是這些阿拉伯專制政權,不允許以色列這個民主國家在中東生存。
面對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一味地想用和對手妥協來換取和平,顯然不大可能奏效。因為當對方不承認你這個國家,不讓你在這個地區生存(伊朗總統公開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妥協就是沒有出路的。以色列的處境一直艱難,也和以色列領導人(尤其是左翼)有時採用一廂情願的政策有一定關係。
實質以色列是在和伊朗作戰
除了這種歷史背景之外,更有三個現實問題,使以色列更難用政治浪漫幻想來對待。一是以色列和哈馬斯的交手,其實是在和伊朗交手,哈馬斯只是戰爭代理人。德黑蘭在背後出錢、出武器、出訓練人員,支持哈馬斯攻擊以色列,這是公開的秘密。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衝突,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實質都是和中東最反美、反西方、反民主的伊朗毛拉政權在較量。德黑蘭不僅被視為全球恐怖分子的庇護地(拉登很可能就藏身在伊朗),並在全力發展核子武器。以色列的新總理,很快就得做出決定,在美國的左翼總統奧巴馬拒絕承擔責任的情況下,特拉維夫要自己採取行動,像當年炸毀伊拉克薩達姆的核子工廠一樣,炸毀伊朗的核武基地。因為伊朗如果有了核子武器,就可能被哈馬斯拿到手,這不僅威脅到整個以色列的生存,也威脅到美國和歐洲等全球安全。
二是巴勒斯坦人長期被恐怖主義和暴力宣傳洗腦,很難有和以色列和平共存的常識和願望。美國《華爾街日報》2007年曾發表題為「阿拉法特的孩子 」(Arafat’s Children)的社論說,阿拉法特曾進行過二十年恐怖活動。1970年,阿拉法特就曾陰謀推翻約旦(親西方)政府,後來又要在黎巴嫩這樣幹。1973 年,11名以色列運動員在慕尼黑被恐怖分子殺害。近年公開的電視數據片展示,阿拉法特當年聽到以色列選手被殺害時,興高彩烈。前羅馬尼亞共產政權的情報官員佩斯巴(Ion Mihai Pacepa)曾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我知道阿拉法特是被克格勃支持後從沒有改變的恐怖份子」的文章回憶說,當年羅共總書記齊奧塞斯庫在布加勒斯特宴請阿拉法特時,這位巴解頭子說到高興處,炫耀說,那些行動(指殺害以色列運動員等)我們幹得「非常小心」。
用恐怖和暴力喂大的孩子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說,1973年美國國家安全署(NSA)竊聽到,阿拉法特在電話中指示巴解組織的恐怖分子暗殺美國駐蘇丹大使諾埃爾(Cleo Noel)和他的副手穆爾(George Curtis Moore)。雖然阿拉法特後來宣佈放棄恐怖主義,並在1993年被請到白宮,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但在這同一年,英國國家反犯罪情報署(BNCIS)的報告說,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其資金來自「敲詐,贖金,武器偷運,販賣毒品,洗錢和貪污」。而且阿拉法特一直暗中支持哈馬斯,公開讚美、號召巴勒斯坦人做「烈士」(用自殺炸彈殺害以色列平民)。《華爾街日報》社論的結語是,如果巴勒斯坦人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暴力獲得自身利益,沒有人會吃驚,因為這是阿拉法特40年獨裁統治、用恐怖主義灌輸巴勒斯坦人的苦果。
上述《華爾街日報》社論還提到,一個巴勒斯坦孕婦,用到以色列醫院檢查為名,試圖進入以色列,結果被發現身上綁了自殺炸彈。她不顧自己的生命,還要把自己未來孩子的命也一齊搭上。據2006年英國《星期日郵報》報導,一對住在倫敦的年輕穆斯林夫婦,竟把液體炸藥和牛奶混在一起,藏在嬰兒奶瓶中,打算用自己六個月大的兒子作「掩護」,炸民航飛機。
巴勒斯坦人為什麼在有了投票機會時,卻會選擇哈馬斯,讓恐怖分子掌權?就是因為他們已在長期毒化宣傳下,形成了一種崇尚暴力的精神狀態(mentality)。對於巴勒斯坦這樣一種普遍的精神狀態,任何一廂情願的幻想和願望,不僅於事無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奧巴馬給加沙(哈馬斯)撥款
三是以色列新總理如採取新政策,可能要準備接受來自歐洲、甚至美國的壓力。歐洲的左派們,在巴以問題上,不講是非、對錯,而是以所謂強弱,來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以使自己佔據道德高地(而不講是非,哪來的道德?)。而美國新政府,更可能對以色列的強硬政策設限。1996年,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擔任以色列總理時,就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有摩擦,因為這位左翼民主黨總統一向熱衷和阿拉法特「和解」,對法塔赫的烈士旅、哈馬斯等恐怖組織的邪惡性,根本沒有認識。現在,克林頓的夫人當了美國國務卿,總統又是比克林頓更左傾的奧巴馬,以色列要實行強硬外交,和美國的摩擦可能更會不斷。上屆以色列政府,選在美國新總統就職前進攻加沙,可能就是擔心奧巴馬政府的阻撓。面對哈馬斯用火箭彈不斷攻擊(三年來發射了6000多枚),以色列被迫還擊,進攻加沙,這個行動得到歐洲、美國等主要輿論的支持。但和克林頓、奧巴馬同屬民主黨的前美國總統卡特,卻在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8日)撰文,題目就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An Unnecessary War),還是指責以色列,並顛倒黑白,說是以色列破壞停火協議,才造成以巴衝突。而事實是,哈馬斯一直往以色列平民區發射火箭彈。而且這場衝突,更不是卡特說的「以巴衝突」,而是「以哈衝突」,是以色列打擊全世界都知道的恐怖組織哈馬斯。但奧巴馬比卡特還要左傾,他主掌白宮期間,以色列將面對更艱難的局面。奧巴馬上台不到十天,就在美國經濟的嚴重困境下,給加沙撥款兩千萬美元;名義上是支持被炸毀地區的重建,事實上錢都會到統治加沙的哈馬斯手裡。面對這種態度的這屆美國政府,就看特拉維夫的領導人,有沒有內塔尼亞胡當年那種勇氣。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Ariel Sharon)曾這樣描述該國的政黨輪替:「以色列的政治就像一個車輪,有時你會在它的上面,有時你會在它的下面,而車輪是不會停止轉動的。」以色列有了新總理,雖然「車輪」不會停止轉動,但行駛到什麼方向,卻和駕駛人有直接的關係,更涉及以色列的安全和前途,人們拭目以待。
--原載:《看》,2009-02-12
//caochangqing.com/gb/newsdisp.php?News_ID=1859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