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19日電)台灣地狹人稠,喪葬空間有限,近年來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廣樹葬、灑葬等環保葬法,不但合乎環保也回歸自然,聖嚴法師骨灰植存於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也為環保葬法做了良好示範。
因為「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導致空間有限的台灣常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經過政府多年推廣,民眾觀念改變,火化率逐年提高,去年達將近90%。
火化後骨灰除置於納骨塔,也有人選擇最自然的樹葬、灑葬等環保葬法;聖嚴法師圓寂,骨灰分5袋植存,為環保葬法起了示範作用,台北縣殯儀館就接到不少詢問植存的電話。
這種將骨灰回歸大自然的環保葬法有不同形式,所謂樹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在公墓外的適當場所,由縣市政府指定一定區域實施骨灰拋灑或植存,稱為灑葬或植葬;縣市政府劃定一定海域,實施骨灰拋灑,則稱海葬。
不管是樹葬或灑藏,1、2年後骨灰完全回歸大地,不產生污染,土地也可循環再使用,不會有容量或空間不足的問題。
目前全國可實施骨灰樹葬、灑葬的地點有11處,位於台北縣市、苗栗縣、台中縣、嘉義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等地。
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底,樹葬、灑葬人數將近1200人,集中在台北市;植存目前只有法鼓山生命園區一處地點,約300人;海葬從92年至97年5月有158人。
台北市於92年首開風氣之先,設置首座樹葬試辦區「富德生命紀念園」,96年進一步增設「詠愛園」樹葬園區,因推廣樹葬服務,台北市不額外收費,還免費提供可於2年內分解的環保骨灰罐,且非市民也可以使用,在近1100位受葬人數中,有4成是外縣市民眾。
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林清淇表示,補助地方推行環保多元葬法是內政部既定政策,雖然有一點成效,但要普及需要好幾年。
他表示,聖嚴法師骨灰植存,為環保葬法做了最好示範,相信有帶動效果,內政部也會持續宣導,希望更多人響應。
環保葬法受到民眾認同,實際執行者逐年增加,但畢竟是少數,究其原因還是台灣普遍重視墓地、塔位風水對子孫的庇蔭,且喪葬事宜是整個家族的事情,再加上若實施環保葬法,可能有無法祭拜先人的疑慮。
如何具體展現入土為安,讓塵歸塵、土歸土,真正回歸自然,並扭轉一般民眾對殯葬儀式的刻板印象,有賴政府與民間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