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裁員自救 如何擺脫失業恐慌症
【大紀元2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特稿)金融風暴拖累全球景氣,美國知名企業如微軟、通用汽車等,接連宣佈裁員瘦身,「失業恐慌症」如影隨形,失去工作的人受到無情打擊,保住飯碗的人也擔驚受怕、需要調適。
美國勞工部最近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1 月份企業裁減員工達59萬8000人,是1974年12月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月。如果再往前推,去年12月和11月接到裁員通知的人分別有57萬7000與59萬7000人。
換句話說,連續三個月都跨越50萬的門檻,這是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所僅見;統計數字顯示自2007年12月經濟陷入衰退後,美國就業人口已經減少300多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峻的局面,這還不包括世界其它地區失去的工作機會。
根據美國經濟評議會(Conference Board)公佈的「就業趨勢指數(Employment Trends Index)」 的追蹤研究預測,企業瘦身自救的情形在2009年不會出現緩和的跡象,至少另一波數百萬人將失業。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失業者所承受的打擊,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窺其全貌的。一般常見的反應有:情緒容易失控、心境憂鬱、精神萎靡、自暴自棄;嚴重的,甚至走上自我毀滅一途。
由於失業者的境遇能夠被看到,精神狀態容易被查覺,也因此比較會受到周遭親友們的關懷、或是得到宗教團體等的援手,協助他們從事心理建設。
出版「在21世紀就業(Work in the 21st Century)」的心理學家蘭迪(Frank Landy) 說,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在一些瘦身的大公司裡,沒有被裁員的人也好不到那裡,這些人以錯綜複雜的心情看著工作夥伴,在沒有任何的徵兆下收到書面裁員通知,接著是打包走人。
蘭迪說,這些留在辦公室的人,並不見得會取得上司的保證,可以無憂無慮的保住飯碗,原因是只有極少數管理高層知道企業盈虧,更何況處於經濟衰退的大環境,許多事情都是突如其來。
同時,他們最大的恐慌是面臨「不確定性」。一般而言,這些人的正面反應是加倍努力,透過積極的任事態度和付出以博得上司的肯定,即使是超過他們的負荷也唯有「打落牙齒和血吞」。
然而,負面的影響也接踵而至,包括:情緒暴躁、精神緊張、睡眠品質不佳;甚至因人而異的開始染上不良習慣,頻頻喝咖啡提神、吸煙、酗酒等麻醉自己。
「全國生涯發展協會(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會長霍平(Judith Hoppin) 指出,許多企業的瘦身是分批進行的,工作能力愈強的人往往能堅持到最後的一刻,但這並不代表他的精神狀態也最健康,因為每經歷一次裁員,他的自信就受到一次打擊,安全感也依次遞減。
另外,面對辦公室裡有形與無形的競爭,也令他感到愈來愈孤單,同事間的感情趨向淡薄,心理的障礙相對增加,能夠得到的慰藉愈來愈少。
霍平建議,家人和親友這時應該利用談心的機會,給予溫馨和關懷、鼓勵當事人,譬如告訴他:「這一切只是暫時性的,終有否極泰來的時候。」然而,更重要的是,當事人本身要能自己建立正確的認知,對眼下的遭遇有正面與健康的看待。
波音公司(Boeing Company)長堤運輸機製造部門人事主管歐文(Judy Owen) 鼓勵這些在困境中保有工作的人,最好能安排定期的健身活動、或參加能舒展身心的聚會、注意飲食的營養、以及跟主管開誠佈公的討論公司的未來和做法。
歐文認為,能與主管保持順暢的溝通絕對是不可少的一環,甚至可以直截了當的提出問題,譬如:「面對景氣衰退的事實,我能怎麼樣來幫助公司?」
她說,做為一名開明的企業主,這時也應主動透過人事部門加強內部關係,視員工為同舟共濟的一份子。換句話說,為了企業的生產力,看到員工沮喪、憂慮或出現恐慌的情緒時,要適時關心、安排不拘型式的溫馨聚會、或公開說明企業需要員工一起來打拚。
身為一名學者,蘭迪強調,人的一生其實是不停的學習,如今處於瘦身自救的企業和面對失業恐慌的員工,如何從人性的角度發揮智慧,把「失業恐慌症」降到最小?正是各方都需要努力以赴的。